|
| ◆ 主要媒体 ◆ | |
|
|
电视:
《中央电视一台》
《中央电视二台》
《中央电视九台》
《北京电视一台》
《北京电视三台》
《北京电视七台》
《太原电视台》
《香港东风卫视》
海外媒体:
美国
《福布斯》
《美洲文汇周刊》
加拿大
《东方时报》
日本《读卖新闻》
香港《南华早报》
香港《香港商报》
香港《香港经济导刊》
台湾《远见》杂志
全国部分媒体:
《中国日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名牌报》
《科学时报》
《生活时报》
《财经时报》
北京部分媒体:
《北京晨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现代商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经济报》
《北京广播电台》
《精品购物指南》
外地部分媒体:
《南方周末》
《上海工商》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厦门日报》
《每日新报》
《南方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山东青年报》
《每日新报》天津
《深圳都市报》
部分期刊:
《智囊》
《商界》
《经理人》
《新经济》
《中国商人》
《当代经理人》
《新经济导刊》
更多媒体关注...
| |
|
|
媒体关注与专访 ◇返回主页◇
|
特别说明:
猎鹰行动组
记者 周攀峰
猎头是舶来品,英文名Headhunting ,号称“挖墙脚”专家,能找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选,能鼓动三寸之舌,说动“贤才”们主动跳槽;能摆平各种劳资纠纷--只要企业能付出较高的佣金。
“我是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的,按理说该去探金矿,我现在做的事正好'对口'只不过是探人才金矿罢了。”33岁的北京浩竹猎头中心总经理王长江幽默地说。
从销售产品到销售人才
1991年,初出校门的王长江开始做推销员,一直做到销售部经理。1994年王长江加盟名噪一时的百龙公司,在孙寅贵旗下的镍氢电池事业部任销售经理,短短一年,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曾经年销售额达3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从巅峰迅速跌落到谷底的残酷现实。在1995年中,他也曾心潮澎湃地向孙寅贵提过不少建议,比如收缩产业战线,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等。曾经引发公司高层的一次“稻香湖会议”。然而“蚍蜉撼大树”,王长江黯然神伤地离开了百龙。此后的数月,王长江一边自学MBA课程,一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百龙这样大的民营公司为什么说倒就倒了?当初孙寅贵的人马的市场开拓能力都非常出色,只是后来精英人才流失殆尽,失败的关健是没用好人。受此触动,王长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向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转型。
1995年底开始他相继在数家民营企业任总经理助理兼HR(人力资源)总监,这些经历使他对企业几乎每个职位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一些猎头公司建立了联系,在合作过程中感觉当时这个行业总体水平不高,但从企业家们求贤若渴的眼神里他看到了猎头公司的朝阳前景。正式注册自己的公司之前,没有多少资金的王长江,挂靠在一家管理顾问公司下建立了浩竹猎头事业部。
在外人看来“无本万利”的猎头,起步却是异常艰难的。首先必须得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作支撑。传统的发布广告大量招聘人才是没钱做的,王长江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渠道广泛搜罗人才,朋友介绍、电话寻访、网上搜索,当时北京几乎每一场招聘会他都参加,发出的名片有好几万张,不单是接触应聘者,更重要的是同各公司的人事经理们攀谈,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行情。并发展了100多位具有广泛社会关系的商务人士作为自己的兼职猎头顾问,其中甚至包括带有私人侦探性质的调查公司核心人员,从而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立体猎头网络。
王长江把自己的公司定位在猎取年薪在20万元以上的高级人才群体,收取客户的佣金大约在一年年薪的1/5-1/3之间。为了尽快完成公司的原始积累,最初的一段时间,也接一些佣金只有5000元的活。为了招揽更多的客户和丰富人才库,树立品牌形象,1999年底,王长江投资建立了浩竹专业猎头网站。
能否找到最符合需求的人才,取决于猎头公司对这种需求的理解程度。为了切实理解客户的需求,王长江甚至去客户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亲自了解和体会其文化、员工关系、组织结构等情况。
第一笔幸运的大单
创业之处,他接到了第一笔大单,一家以IT、医药为主业的大型民营集团正在寻找一位金融证券类网站CEO,年薪100万加若干期权,委托广州一家很有名气的猎头公司寻了两月未果,名不见经传的王长江以执着和真诚,以对这个职位超强的理解能力,打动了挑剔的人事总监。数次沟通后,接下了这个项目,该集团还破例预付了5000元经费。但这位人事总监坦率地告诉他,与此同时还向数家猎头公司放出了风声。
极强的挑战性令王长江数日末眠,他也迫切需要干一两件漂亮活来壮大自己的声威。几天后,遍布各地的猎手们陆续送来了90多位基本接近条件的候选人员材料。王长江带着他的部下经过大量的材料审查,电话访谈,层层筛选出其中10位,再进行背景调查。一星期后,2位终选对象的材料放到了人事总监的桌上。经过该集团的慎重研究,目标锁定在A先生。
A先生是美籍华人,人品和素质优秀,在美国硅谷、日本等地做过多年的高层经理,非常接近客户的要求。王长江立即与之正面接触,幸运的是:A正有到国内谋求发展之意,对这个项目也很感兴趣,双方一拍即合,项目很快做下来。由于对该公司信任的一种感恩,王长江只收了4万元佣金,集团领导非常满意,与他签定了长期的人才猎取协议。
侦探介入曲线控人
王长江受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之托寻找一位总经理。也是很快锁定目标;B先生,30多岁,计算机博士,某公司网络负责人。但挖他的过程极不顺利。
接通电话王长江自报家门,非常谨慎地说:我很敬佩你的学识和才华,想与你探讨一个问题。
B先生问:“什么问题”
“这是你办公室的电话吧?我想在这儿谈不方便,你能否换一个旁边没人的电话?”
“什么事情这么神秘?我觉得这儿没什么不方便的。”
“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这件事对你很重要,极有可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你的事业、生活,将会是一种全新的境遇,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广阔天地。”
“你不是有什么毛病吧!我现在挺好!”“通”地一声电话挂断,再打过去总是忙音。
王长江哭笑不得,开始寻访其他的人选,但没有找到比B更合适的,客户又耗死了这个人,挖不走他这个项目就没戏了。于是王长江雇请私家侦探对B进行深度挖掘。一星期后,资料再次汇总。原来B在这个公司的状态比较好,老总对他也不错,年薪70万,而且也不太看重钱,没有跳槽的欲望。王长江立即同客户协商,把年薪定在100万,并给予较高幅度的期权,在公司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上做了进一步的明细。然后再与B接触,仍然碰了一鼻子灰。
正当项目进展陷入僵局的时候,一个信息让王长江欣喜若狂,B出道之初受过一个人的教诲和重用,被B一直尊称为导师,对其亲近有加。
王长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这个人,制造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他结识。开始绝口不提挖B的事,一个月过去了,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之后,在适当的时机,王长江介绍了受托公司的情况,再把B现在的公司情况做对比。和他探讨哪一家公司更能人尽其用,让他来权衡B的去留。顺理成章地说服了导师。他也主动提出去游说B。王长江顺势提出“3个月之内,如果B对新公司不满意,免费为其寻觅其它同等级公司”的承诺,打消了B的后顾之忧。里外夹击之下,B高高兴兴地被王长江挖走了。
奇怪的规矩
随着项目的一次次成功,浩竹在业界的名头也越来越响。在2000年,王长江已做成多个百万年薪的项目和很多个数十万薪的职位,东方希望、科利华、新浪、达因等一大批国内一流民企集团纷纷与浩竹接洽,联合实施大规模招兵买马计划。但王长江有自己的原则,并不是所有的活都接。
王长江不挖曾经合作过的企业中的人才;不向与项目无关的人士透露委托方的任何机密;不与被挖人才所在企业正面接触,在挖人过程中,不能使不该死的企业受到致命的伤害。他对该死企业的定义是:崇洋媚外、损害国家利益;唯利是图、置员工利益于不顾;从事违法勾当;污染环境;坑害消费者利益等等,如果是这类企业里的人才,他会“义不容辞”二话不说挖走。
2000年6月,王长江接到一笔佣金有10多万元的单,但没做成功。不是他没找到合适的人,也不是他挖不动这个人,而是为了遵守他那些“奇怪”的规则。
他们经过多方寻访,层层筛选,定下来是C先生。但在挖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情况,如果这个人离开这家企业的话,这家无线通讯公司很有可能马上处于混乱的局面而甚至垮掉,因为他掌握着决定该公司命运的核心技术。C现在的企业也是从其它企业把他挖来的,许诺的年薪和办公条件都很好,但是实际上很多许诺都没有实现,而企业内部机制也不太好,C在这个公司做得不很开心,对委托企业也很感兴趣。当时只要稍微努力动员他走,绝对没有问题。但王长江的经营宗旨是,优化组合企业经营环境,不愿意使企业受到致命伤害。而且这个企业也不该死。王长江又找了其他的人选,客户又不满意,考虑再三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在浩竹猎头网站上有一则“三倍薪水挖不动”的真实案例。王长江在挖D先生时,侧面调查其年薪是20万,委托企业出价的一般原则是年薪上浮30%-50%。因为D的状态非常好,连猎头的电话都不接,王长江就向客户建议,年薪定在40万元。通过其他人介绍,面谈却不欢而散。再次谈判,“你出个价吧”,“甭问我,你们死心吧。”年薪涨到60万,仍然没有丝毫的动摇,后来他就调查为什么挖不动,才发现D的老板非常善于感情投资,在这个员工个人最有困难的时候,老板雪中送炭,帮助其度过难关。在企业发展初期借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给他,钱虽还了,但情还在,而且企业现有激励机制非常完善。
这个案例对王长江触动很大,他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了一套“企业留才全面解决方案”,提出防火墙概念、防御性方案,制约性措施、离职难关、把好招聘关等,帮助合作伙伴建立留才系统,使企业在实现合理人员流动外,最大限度留住人才。
有人把猎头称之为“地老鼠”,王长江觉得很冤。他说,只要企业真正认识到人才的价值,真正去爱惜人才,再好的猎头都会空手而回。我们所做的,是把社会人力资源做到最佳配置状态,唤醒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知识资本的价值回归。我的公司固定员工只有4个人,但我通过超一流的兼职猎头居然把公司做得红红火火,各类储备人才有近万人,这实际上是对人才的再利用的结果。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危机,很多企业大规模招聘又不得法,广告费花了不少,应者上千,能用者寥寥。而且真正有能耐的人绝大多数都已有了较好的职位和薪水,没有猎头做催化剂,他们能到你的旗下吗?
摘自《商界》2001年第3期
|
版权所有:浩竹猎头网络部 (1999-2002) 请用IE 5.0以上 800×600分辩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