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猎头” vs 洋中介
记者 万 辉 彩 虹
    日前,美国加州皇家信息资讯公司与南京一民营猎头公司合作创办的江苏省首家中外合作人才服务中介--仁人经理人咨询有限公司在南京诞生。与此同时,英国、美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日本以及国内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人才中介公司,纷纷派出业务代表与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才服务机构广泛商谈合作事宜。洋中介抢滩国内人才市场"风高浪急"。
    洋中介:朋友们不请自来求"身份"
    不久前,在南京结束的"2001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上传出消息,200多家境外人才中介机构已通过认定,获得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资格证书,此举标志着境外人才中介机构开始正式进驻内地。这些首批获得通过的境外培训组织以及14家猎头公司将很快在全国各地开设办事处或分支机构。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外资机构打着咨询公司的幌子,在中国内地各大城市从事地下"猎头"服务,挖走内地大量优秀人才。因此,国家外国专家局明确规定,获准进驻的外资人才中介机构,不得将内地人才猎到境外去,只能将内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及技术人才派到境外去培训。据称,这一规定将使内地人才获得更多前往境外培训的机会。
   从2001年10月1日起,我国首次对外开放人才服务中介,允许外资有条件进入中国市场,两个多月以来,世界各地的人才"洋中介"纷纷造访国内猎头公司和人才服务中心,寻求合作。
   事实上,不仅民营"猎头"为洋中介所觊觎,一些国有人才服务机构也已成为洋中介寻求合作的目标。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的国有人才中介机构的涉外接待十分忙碌。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以及国内的台湾、香港等地区的人才中介公司代表来了一批又一批,而这些洋中介与他们接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商谈双方开发人才服务业务。苏州市人才市场的朱先生表示,现在国家已经允许外资人才中介进入国内市场,只是人事部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因此,在具体政策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先期抢滩的洋中介还只是庞大先头部队的侦察行动,"细则一出台,来的肯定更多,可能都应接不暇。"
   其实,早在1994年,一些国际知名的中介公司就已经以管理顾问、人力资源顾问等变通方式陆续进驻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主要的人才集散地。如雷文管理顾问香港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雷伯逊咨询顾问公司在上海开办了办事处。后来,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孔利咨询顾问公司相继进入中国。现在,绝大多数全球跨国管理顾问公司包括TMP MONSTER都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中国人才招聘市场。在北京国贸中心、嘉里中心、赛特大厦等国际商务区里,就有光辉国际、CHINATEAM、美国JOBBANK等国际猎头公司的中国办事处。对此,一位洋中介执行董事直言不讳:朋友们早就不请自来了,现在只不过是要补办一张市场准入的"身份证"而已。
    土猎头:合作中学经验求技艺
    "土猎头"普遍看好《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第11条,即"开展人才中介或者相关业务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的,必须与中国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资经营。"
   北京浩竹是国内起步较早、事业规模较大、名声较响的猎头公司之一,据该公司总经理王长江介绍,中国最早的猎头公司是1992年出现在沈阳的"沈阳唯用",可惜运行不好,后来就听不到消息了。从1993年开始,直到互联网发展高潮到来,国内出现了近千家有猎头业务的人才中介公司,其中以猎头收入为主的公司尚不足百家。从这几年来的运作情况看,中国的猎头公司多数存在人员素质低、偏重眼前经济利益、不注重长远的社会效益等致命弱点,而人才库在分类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效率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含金量也低得惊人,是业内普遍认同的事实。
   赛思卓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一是国内猎头界的"大哥大",该公司总经理黄剑认为,对于国际化人才市场这一块,我们绝对做不过洋中介,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市场。跨国公司这些外资企业需要国际化本土人才,他们只会通过国际猎头公司,即便与我们合作,也是他们拿大头。黄剑先生分析:停靠雄厚的资金,外资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品牌,可以收购大量的人才库,甚至会搞收购、兼并。另外,他们成熟的市场开拓方式,宝贵的管理经验,国际化的市场渠道,都是我们所没有的。
   但黄剑先生并不认为本士猎头就无所作为了:这些年来一些"水土不服"的外资中介在中国也没赚到大钱。从实际业务来看,他们与国内的猎头公司还有一定差距。猎头的核心是你能不能为客户找到合适的人。如果以后洋中介还以现有的方式去做,他们是不会做过我们的。黄剑认为,国内一些猎头公司如浩竹、赛思、科锐等公司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规格,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在黄剑先生看来,"土生土长"的公司有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对国内的市场、企业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都会有自己的渠道,这些都是外资公司短时间内所难以达到的。据黄先生介绍:雷文国际管理顾问公司北京办事处,是第一家悄悄进入中国大陆的国外著名的"猎头公司",由于他们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缺乏理解,两年后就"卷铺盖"回老家了。
   对猎头业的高端市场,国内的土猎头和国外的洋中介已经有了一些接触。浩竹老总王长江毫不隐讳:"我们和一些外资猎头公司在1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上有过交手,开始的时候输的多,后来便各有输赢。"王长江认为:一些业内人士对技术性职位国内猎头公司要比外资中介做得好的说法有失偏颇,外资中介目前多数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不能大张旗鼓地开展业务,只好将业务集中在高端管理职位上并在国外签单;如果政策允许,他们进入中层职位的市场将对国内的猎头公司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为技术性职位对国情和文化的要求更少,国际猎头的规范操作、丰富经验、充足的资金都会使他们大行其是。而国内猎头公司的渠道优势,国际猎头可以通过资金收购国内猎头很容易地拥有,因此中端猎头国内公司未来可能面临巨大压力。而管理性职位,本土猎头未来将大有可为。一方面国内民营企业、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迅速发展,在高端人才的需求上迅速增加,包括一些跨国猎头也承认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也大量地进行本土化。因此高级管理职位上的人才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程度将影响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表现,国内猎头公司在管理性职位上将有大展鸿图的机会。
   目前,一些外资猎头或他们委托的投资中介,正积极与浩竹猎头商洽合作事宜。王长江表示,近期内浩竹不准备与洋猎头合资,但是与他们之间的合作早就在进行之中了,在合作中可能会使洋猎头获得暂时的利益,但是浩竹学到的是国际化的经验和技巧。王长江坦言,同样浩竹可以让外资合作方更多地获得利益,但浩竹会获得千金难求的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市场份额。
   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毕雪融司长在接受《中国人事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早在90年代初,一些国际知名的猎头公司就已经"随风潜入夜"了。这些公司分工很细、很专业化,并且有大量的专家在为之服务,触角灵敏,网点遍及世界各地,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集团。如光辉国际员工人数逾2000人。有资料表明,全球猎头公司的年产值达200亿美元。但我国"入世"协议在开放人才市场的问题上,并没有做出承诺。西方国家的人才市场也未做到完全放开,这应该是对等的。目前的外资准入只是把它们的"地下"活动转移到"地上"以便管理,同时通过合资进入有限开放市场,我们拟利用这个机会学习人家的一整套动作方法和管理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高级人才市场,扶持人才中介组织有序地、快速发展。我国高级人才以前大多通过组织调配进行交流,市场化行为很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大批高级人才进入市场,因此要着力抓好中国高级人才市场的建设工作,同时,改革中介组织内部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创立我们自己的名牌。我们的人才市场也非常需要懂得WTO运行规则的高层次从业人员,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我们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之一。
   业界忠告:聚合群体优势在竞争中求胜
    内部资料表明,2005年,北京地区人才总量将超过200万人,年均增长2.2%,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人才占有量达到3400人,年均增长3.2%;上海2005年将建成亚洲的人才资源高地,人才总量将达到137万人;深圳最近20年里,人才总量增加了100多倍,目前需求仍然十分旺盛;而西部各省区对于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2001年,全国人才流动近1000万人次。这些都意味着人才中介机构巨大的市场机遇。
   据北京市人事局透露:2000年北京的人才中介就创下了近8个亿的总收入,2001年已经逼近10个亿,而全国的市场容量将达数百亿,如此巨大的市场难怪让洋中介心痒难挠。
   截至2001年底,我国共有人才流动机构4200多家,其中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3000多家,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420多家,民办中介服务机构830多家。"数量多,但规模大的少",是业界人士对国内人士中介现状的总体评价。
   "正因为如此,洋中介才会紧紧盯着这块"肥肉",他们不会放弃这个市场,在未来的竞争中,中低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将会十分惨烈。因为中低端市场走的是'量',技术要求比较低,容易操作;而洋中介的最大优势就是有雄厚的资金,有完美的服务。"国内猎头界的一位权威人士分析后深刻地指出。而一家国外著名的人才中介公司正着手收购国内一家著名招聘网站的小道消息,似乎正在佐证这位猎头精英的分析。
   据《中国经济时报》消息,北京市政协经科委在《关于北京人才中介组织的调查报告》中称北京的人才中介机构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该调查报告指出,北京地区现有的人才中介机构是按中央各部委、行业协会、北京市人事劳动部门、各区县人事主管部门条块设置的。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机制称为"一个家长一个孩子"。这些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存档数量也非常有限,大多依靠原行政机关或租借几间办公室开展营业活动。办公手段大多还停留在手工抄写、整理、汇总资料的传统阶段。服务内容也仅限于存档、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接待来访等,功能简单、粗放。
   报告分析:究其原因,一方面,人才中介活动的收费价格没有按市场经济要求完全放开,影响了人才中介机构的竞争与发展;另一方面,受户籍管理、住房、人事关系等体制约束,人才中介的大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目前人才市场最活跃的主体是以年轻人为主的中初级人才,中高级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入市场的很少。
   报告建议:人才中介机构是人才资源的市场经营者,应实行以民办为主的方针;按照WTO有关条款与国际接轨的惯例,对现行人才中介管理规章进行彻底清理,补充"人有我无"的人才中介规章;创建人才中介协会,由协会组织从业人员上岗培训、人才能力(素质)测评,建立人才中介会员信息互联网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植当地中介机构加强同业或跨行业联合,扩大资产经营规模,向专业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提供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信息整合服务。
   对国内的猎头行业,业界人士更是忧心忡忡:多数猎头顾问自身素质较差,猎头公司之间合作意识不强,将不利于与洋中介的竞争。外资中介一旦通过合资取得政府许可的资格,将会向规模很大的中端市场进军,对国内的小型不知名的众多猎头公司将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猎头界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广泛合作,进行同行业的兼并、合并,产生规模效益了,才能真正与洋猎头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较短长。
   为正面迎接洋中介的冲击,国内人才中介已经为才市洞开操练起来了。去年11月20日,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首批会员单位121个。人才交流协会会长何宪在成立大会上表示,中国人才交流协会的成立表明我国人才服务机构正在统一的行业管理下呈现规模发展势头。而2001年12月7日中国上海人才市场有限责任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实现了人才市场企业化改造的成功一跃。不久前,在广州举行的17个大中城市人才中心主任联席会议签署了人才网站协作服务协议,将地方人才中介机构的横向联合变为现实,向更高的层面上推动国内人才市场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时勘认为,加入WTO后,中外企业竞争最惨烈的就是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也认为,外资的引入将促进中国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国内原有规模小、效率低、专业程度低的人才中介机构将被淘汰出局,其最大的受益者是人才。
   面向大市场,直面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再创新辉煌,本土猎头将大有作为。
摘自《经济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