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返回
顶部
浩竹猎头中心
◆ 主要媒体 ◆

电视:
《中央电视一台》
《中央电视二台》
《中央电视九台》
《北京电视一台》
《北京电视三台》
《北京电视七台》
《太原电视台》
《香港东风卫视》
海外媒体:
美国
《福布斯》
《美洲文汇周刊》
加拿大
  《东方时报》
日本《读卖新闻》
香港《南华早报》
香港《香港商报》
香港《香港经济导刊》
台湾《远见》杂志
全国部分媒体:
《中国日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名牌报》
《科学时报》
《生活时报》
《财经时报》
北京部分媒体:
《北京晨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现代商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经济报》
《北京广播电台》
《精品购物指南》
外地部分媒体:
《南方周末》
《上海工商》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厦门日报》
《每日新报》
《南方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山东青年报》
《每日新报》天津
《深圳都市报》

部分期刊:
《智囊》
《商界》
《经理人》
《新经济》
《中国商人》
《当代经理人》
《新经济导刊》
更多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与专访       返回主页
  部分文章如下:
    君子爱才 取之有道
    竹节坚韧 猎头有道
    猎头公司 疯狂抢人
    猎鹰行动组
    “寻猎人”说        更多文章点击
    “京城猎手”的猎头宣言
    电视专访----企业与猎头
    电视专访----人才与猎头
    北京特快----财富奥运访谈
    猎头 天津在行动
    中外猎头将有比拼
    
要做中国猎头第一品牌
经济半小时----洋猎头真的来了
你的脑袋值多少 猎头公司如是说
垂钓者、鱼饵和鱼的奇妙经历
猎头公司逐鹿入世中国
人才市场对外资部分开放 赢家是人才
让猎头公司中意你
志愿服务——阳光下的事业
洋中介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一名人事总监的“寻猎”经验
入世了,你的企业能否留住人才?

猎头市场:京沪角力谁占先


                     记者 王海坤
应对入世,中国的人才中介市场必须整合,而
北京和上海是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


   北京和上海,历来被认为是人才中介机构云集,人才市场规模最大的两座城市,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这个领域里就连深圳都无法与京、沪相比。然而,近年来京、沪两地在人才中介市场的启动上似乎也明显地拉开了距离,一直以政策背景、市场份额、资源取向等占据优势地位的北京竟明显落后于观念开放的上海。入世之后,从两地面对国际“猎头”入侵所产生的本土反映来看,北京似乎棋差一招。

北京:壁垒重重,启动维艰

    从最近几日记者追踪的一则新闻事件中,可以或多或少地窥测到北京启动人才市场的冰山一角。

    1月中旬,上海人才中介市场传出消息说,上海市人事局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将于今年四月推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中介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将持有“人才中介师”或“人才中介员”这两种被外界称为中国首张“国际猎头证书”的资格证书。而面对国际“猎头”进入中国的山雨欲来之势,北京似乎显得格外冷静,当记者打电话到北京市人事局,一位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士称,目前北京市还没有打算推出类似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中介资格考试,当记者追问是否有其他相关举措时,该负责人说,目前没有!接下来便劝记者说,若想了解其他事宜等年后再打电话来。

    相对于上海市的积极行动,北京市的“冷静”让人颇感意外,虽然大多数业内人士承认,从入世到现在,北京市的人才中介市场还未受到实质性的冲击,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冲击是迟早会来的。记者接触的几个北京范围内的人才中介负责人则一致认为,目前来自各方的风吹草动早已传出信号,实质性的冲击到今年6、7月就会出现。而对于时下上海媒介风传的“部分行业资深人士已经成为国际‘猎头’公司出价‘年薪百万’的‘猎物’”一说,北京人才中介业内也已有类似传闻。在北京国贸中心、嘉里中心、赛特大厦等国际商务区里,早已有一批国际知名的猎头公司以管理顾问、人力资源顾问等变通方式入驻,如雷文管理顾问香港公司就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孔发利咨询顾问公司随后跟进入驻北京。而绝大多数全球跨国管理顾问公司都在或明或暗地为抢入中国人才中介市场采取行动,最近据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首批通过资格认定的200多家境外人才中介机构,包括27家经济项目专家组织、37家文教项目专家组织、132家境外培训渠道和基地,以及14家“猎头”公司,将很快入驻中国,虽然有必须与内地公司合资的条件支撑,但这些仍然令敏感的从业人士觉察到人才中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有资料显示,北京地区现有的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共172家,开办固定人才市场19家,从业人员1700多人;已注册登记实现上网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26家,建成人才信息库100多个。整体上已有了一个竞争性市场的基础格局。

    我们从北京市人事局出台的大量文件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北京市人事局确乎为规范人才中介市场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市早在1995年就实现了政事分开,并于1997年颁发了《北京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地方性法规,1998年,市政府发布了与《条例》配套的三个政府规章。之后北京市人事局又先后制定了五个具体的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人才市场管理法规体系,2001年10月25日,北京市人事局在参阅了已有的几则条例下还特别制定了《北京市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实施细则》,《细则》中特别对人才中介机构设立分支点及经营许可证终审做了严格的规定,在资金、人员、实力、和违纪违规行为方面做了具体约束条文。

    众所周知,人才中介的另一大职能是人才培训。在人才培训领域由北京市人事局出面联合有关机构亦做了不少工作,如10月底前将推出的WTO相关知识培训和考试等。据说,接下来还要针对不同产业的人员,进行专门的相关知识培训。

    另据了解,目前北京市人事局正在研究《全市人才市场十年发展纲要》,预计今年年底前将推出人才市场的发展、对策、措施领域的详细规划,这中间当然包括人才中介市场的具体规定,据说此举是为走一条以北京市为龙头带动各区县、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逐步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国家人事部领导、北京市政府领导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然而,明眼人不难看出,有两大弊端存在于北京的人才中介市场中,一、市场发展不成熟,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人才服务机构存在部门分割、地方保护、少数业务垄断等问题,政府和行业部门人才服务机构依然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和服务活动现象较为严重。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大家都在同一层次上竞争,没有形成合理的分类体系,不能形成“入世”后整体竞争优势;

     二、人才中介市场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目前,总体上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及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的水平比较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的痕迹比较浓,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不强;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服务行为和服务标准的规范化不强。

    同样,近来北京市政协经科委的一份关于北京人才中介组织的调查报告也表明类似的状况。报告用了“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来形容目前北京市的人才中介机构。报告总结:规模较小、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活力是目前北京人才中介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地区现有的人才中介机构是按中央各部委、行业协会、北京市人事劳动主管部门、各区县人事主管部门进行条块分割设置的,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机制称为“一个家长一个孩”。据了解,这些中介机构的办公手段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功能简单、粗放、低水平的重复运作当中。由此可见,存在于各各领域、各种角度的市场壁垒正在阻碍着北京的人才中介市场的启动。

上海:观念超前,曙光乍现

    上海,一座一向以“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定位和要求自己的城市,由于其位处东海之滨,坐拥长江之口,一直以观念超前、姿态开放诠释着自己。近期以来,众多企业总部迁都上海的传闻无形之中更加增长了上海的都市魅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北京的人才中介机构欲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京城有名的民营“猎头”浩竹的经理王长江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筹备设立“浩竹猎头”上海分支机构。这些或许对我们理解上海的人才中介市场的启动有帮助意义。

    让我们再来看前文提到过的今年四月上海市即将推出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中介资格考试,细分析《上海市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可知,上海市已将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作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该文件规定:已取得人才中介服务许可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未取得人才中介服务许可但已进行登记的机构的从业人员必须参加人才中介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至2002年6月30日止,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有5人以上取得人才中介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至少1人取得人才中介师资格。这就意味着上海市不仅在人才中介市场加上了一个过滤器,同时将人才中介机构的素质整体提升,拉近了与国际“猎头”的距离。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上海市之所以能推行这样的举措,其根源在于:观念!

    其实,上海市积极推进人才中介市场整合不是入世之后才开始的,有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春,上海市为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高效、有序、规范、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调节人才资源供需、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就决定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为进一步理顺人才流动服务体制,突破条块分割、规模偏小、覆盖面窄、信息不畅、缺乏规范等制约人才流动的限制,当年5月,上海市便开始着手整合各级各类人才服务机构。经过不断地运作和努力,在联合本市各类人才市场同时吸纳国内外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到入世前夕,上海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平等合作、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中介市场。

    在人才中介市场中,上海市积极建立一体化服务的新格局,要求各成员单位做到:信息共用;功能共享;市场共建;责任共担。

    与此同时,上海市在完善人才中介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颇下工夫,为建立高层次人才中介配置系统,他们采取市场机制,畅通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信息渠道,建立顺畅运行的高级人才信息库;设立高级人才配置网络,集中高职位需求信息,高效及时、多通道地利用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运用市场价值导向、中介服务方式引进和配置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新机制等。

    有业界的权威人士评价上海的人才中介业指出,政策环境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是上海市人才中介市场得以启动的重要因素。我们从上海市人事局的一份《2001年度人才开发紧缺专业目录》可以看到,去年,上海市在采纳人才中介机构的综合反馈意见后,将12大类重点领域、76个专业岗位(职位)拟订为2001年度上海人才开发的紧缺专业。他们包括IT与微电子、金融保险、生物制药、石化及精细化工、汽车与成套设备、都市农业、现代物流、城市建设与管理、新材料、社会中介服务、投资及经营管理、文化体育等。该局建议各人才中介机构根据“目录”强化人才培训工作,致使全年度人才中介市场的人才培训工作大规模启动,保证了多领域获益。在培训工作中,主管部门甚至鼓励境外知名大学、企业及其他有品牌、有实力的职业培训机构来沪投资或合作建立从事紧缺专业人才培训的机构,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理念。

    一位刚从上海考察归来的京城人才中介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开放的观念使上海的人才中介市场极具生命力,媒介搭建的网络为众多人才中介机构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使得整个人才大市场活跃而富于变化,在一种积极的竞争态势下快速发展。

北京和上海:谁为谁引路?

    自从上海人才中介机构的“航空母舰”———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在众多“国字号”中率先改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后,上海市20余家民营公司也接二连三地获得入世后上海首批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有关人士透露,上海各区县的“国字号”人才市场也将纷纷踏上改制的道路。改制后成立的企业,可能利用自己熟悉本地政策环境、人才流向和人才价格配置的优势,在国际、国内各人才中介“航母”间寻找发展空间、做大做强;也可能联合重组、兼并或被兼并,这些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上海人才中介市场正在重新“洗牌”。重新“洗牌”的关键是市场放开,这样势必淡化政府在人才市场运作中担当的角色,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年初,上海市的有关会议决定,上海将成立人才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目前协会成立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之中,预计今年一季度正式建立。协会成立后,凡要加入协会的人才中介机构必须具有一定品牌,从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如出现违规操作,将被协会除名。此举显然标志着上海人才中介机构真正实行行业自律的开始。

    而在北京,虽然也有业内传言称,各大人才中介机构要与所属部门脱钩,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是首屈一指的脱钩机构,但到目前为止仍限于纸上谈兵。近日北京市人事局对全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年检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13家中介机构必须取消从业资格,9家中介机构必须被“限期整改”。

    面对北京目前人才中介市场并不乐观的现状,有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其原因主要为人才中介活动的收费价格没有按市场经济要求放开,影响了人才中介机构的竞争与发展;受体制约束,人才中介的大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等。

      为此,有政协委员建议:人才中介机构是人才资源的市场经营者,能否实行以民办为主的方针;对现行人才中介管理规章进行彻底清理,尽量与国际接轨;能否向上海学习,创建人才中介协会,由协会组织从业人员上岗培训、人才能力(素质)测评,建立人才中介会员信息互联网络等。

    当然,京城的一些人才中介机构也并非没有觉察自身所缺,有的人才中介机构已开始积极行动。北京市青年人才交流中心的主任张胜告诉记者,在经过对上海人才中介市场的深入考察后,北京市青年人才交流中心已决定与上海市青年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取长补短,搭建京、沪两地的人才通道,融入上海市人才中介市场特有的理念,由此来积极探索自身的发展途径。据说,双方的协议将在近期内签定。

    看来,即便北京的人才中介市场目前没能开启由上至下的整合,但一场由下至上的整合已然悄悄的拉开了帷幕。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月28日

版权所有:浩竹猎头网络部 (1999-2002) 请用IE 5.0以上 800×600分辩率
求职应聘发送简历: 请您点击在线登记提交系统
企业联系猎头服务: 请您点击在线猎头服务联系
网站之间业务联系: 请您点击在线网站业务联系
欢迎将我们网址加入您的书签: http://www.topjobw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