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猎头”来了 人才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记者 郑勇
从10月1日起,国内人才市场正式开放,外资开始参与我国的人才服务。当然,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的必须是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前提条件还有必须与中国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资经营。尽管如此,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人才需求和流动的高峰。2005年,北京地区人才总量将超过200万人,年均增长2.2%,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人才占有量达到3400人,年均增长3.2%;上海2005年将建成亚洲的人才资源高地,人才总量将达到137万人;深圳最近20年里,人才总量增加了100多倍,目前需求仍然旺盛;而西部大开发各省区对于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今年,全国人才的流动预计将逼近1000万。这些都意味着人才中介机构巨大的市场机遇。
人才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据了解,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人才流动机构4100多家。其中,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3100多家,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420多家,民办中介服务机构630多家。另外,全国还有挂牌人才市场2600多家,新的中介机构不断涌现,竞争异常激烈。国家人事部行政研究所专家认为,“数量多、规模小”,是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的现状。
在这种背景下,境外资本参与我国人才市场的角逐,国内人才服务业将面临重新洗牌。从事猎头服务的北京浩竹猎头公司经理王长江认为,外资的进入肯定会给国内相关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首先,国内很多公司机构的自身素质很差,服务等都不是很规范,而这正是外资公司的长项,这就很容易让外资公司钻了空子。他们经验丰富、操作规范、人员素质高、极具竞争力。但现在苦于没有正式的人事经营许可,多数以管理顾问、人力资源顾问等面目出现,委托单大多在国外签订。其次,从资金上来说,外资企业“财大气粗”,而我们都是“小本买卖”,资金量的不对称几乎已经注定了国内企业在外资进入后要艰难求生。另外,由于强烈的认同感,带有外资背景的公司比较认他们。跨国公司在招聘高级职位,比如CEO时都会交给他们去运作,而在这方面国内猎头公司几乎无法涉足。国内猎头只能做一些外企的中层职位,以及国内的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职位,酬金不可同日而语。
人才市场外资难服“水土”
不过,北京一家人才中介公司的老总却认为,外资进入中国人才市场难免会“水土不服”。中国“土生土长”的公司对国内的市场、企业都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都会有自己的渠道,这些都是外资公司短时间内所难以达到的。而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人才市场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这些因素几乎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据介绍,英国雷文国际从北京的黯然退出就是最好的明证。雷文国际管理顾问公司北京办事处,是第一家在管理顾问公司旗号遮掩下进入中国大陆的国外“猎头公司”。这个号称英国第一大的国际性招聘公司,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主要商业中心都建立了网络,并颇有建树。他们在刚刚进入中国时,曾踌躇满志地认为国内根本没有对手。但结果是,由于他们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缺乏理解而患上了“水土不服”,几年后“卷铺盖”退出了中国市场。
据了解,外资企业的这种缺乏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影响对人才的评价就是突出的例子。比如国外公司常用的心理测试,中外就存在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很多问题的设置对中外人才考察时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一些美国公司特别珍视的价值观,在中国就未必合适。美国人比较欣赏进攻性、开放性和挑战的态度。而在亚洲区,特别在中国和日本,进攻性和挑战的态度被认为是无益的。种种差异、不足的“并发”,最终就导致了外资公司的“水土不服”。
人才市场必将造就“双赢”
赛思卓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剑认为,外资人事服务公司首先会带来值得国内同行借鉴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另外,以前国内由于没有按市场经济要求放开,影响了人才中介机构的竞争与发展。外资机构进来之后,会带来竞争意识,从而使市场逐渐规范起来。以前很多国内客户不是很认人才中介机构(国外95%的公司通过中介机构完成招聘),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国内的人才中介机构自己有缺陷。而先进的管理方法、规范的市场规则的引进,就会使国内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多地借助于中介机构,市场需求就变大了。
黄剑认为,国内一些猎头公司如浩竹、赛思、科锐等公司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规格,其市场集中在部门经理级别的中层职位上。业内人士认为,作技术性的职位,国内的猎头公司要比外资猎头公司做得好,而管理性的职位国外的公司要比国内公司做得好。所以,外资猎头公司和本土猎头公司的市场几乎不重叠。“洋猎头公司虽可怕,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说市场已饱和,而是这个市场很大,大家都做不完。客户不是问题。”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