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要媒体 ◆ | |
|
|
电视:
《中央电视一台》
《中央电视二台》
《中央电视九台》
《北京电视一台》
《北京电视三台》
《北京电视七台》
《太原电视台》
《香港东风卫视》
海外媒体:
美国
《福布斯》
《美洲文汇周刊》
加拿大
《东方时报》
日本《读卖新闻》
香港《南华早报》
香港《香港商报》
香港《香港经济导刊》
台湾《远见》杂志
全国部分媒体:
《中国日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名牌报》
《科学时报》
《生活时报》
《财经时报》
北京部分媒体:
《北京晨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现代商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经济报》
《北京广播电台》
《精品购物指南》
外地部分媒体:
《南方周末》
《上海工商》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厦门日报》
《每日新报》
《南方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山东青年报》
《每日新报》天津
《深圳都市报》
部分期刊:
《智囊》
《商界》
《经理人》
《新经济》
《中国商人》
《当代经理人》
《新经济导刊》
更多媒体关注...
| |
|
|
媒体关注与专访 ◇返回主页◇
|
综合报酬助推人才回流
原为澳大利亚一家投资公司副总裁的佟先生去年年初跳槽到国内一家民营 企业。跳槽后,他的职位没变,薪金还略有下降。他的选择让他的很多朋友大 跌眼镜。而仅仅一年的时间,佟先生的选择已发展为一种大趋势。据佟先生介 绍,在他现在的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有50%是从外企过来的,而他刚来的时 候有外企工作经历的只有他一个人。 “在外企,中国员工无论英文多好,沟通起来都有障碍;无论职位多高, 你都只是一个工具。何况,大多数中国人在外企不可能坐上真正的高位,就像 一个透明的天花板,更高更美的天空你看得到却够不着。”他说,这是所有外 企人共同的感受。 尽管这样的“痛苦”由来已久,但之所以到去年才迈出勇敢的一步,佟先 生自有深思熟虑:首先是国内企业的不断壮大,不仅可以给人才提供更好的生 活条件,还能提供更为深远的发展空间。目前全球经济衰退,而中国正处于一 个快速发展期,外资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市场,尤其是加入WTO使中国的 机会更多了,我们何必不直接在国内干? 其实,早在六七年前佟先生回国时,就动过把自己在国外所学用于国内企 业的念头,但那时一个相似职位的报酬,国内企业只有外企的十分之一。“而 现在不同了。多数人在流动后薪金可以持平,甚至可能增加。特别是很多国内 企业薪酬结构的现代化,比如股份、期权,增加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我来到这 家公司时,公司给了我200万元的期权,上市以后可就不止几百万了。” 有着和佟先生一样经历的周先生,现为美国某著名公司中国分公司总经理, 他最近刚从广东一家大型国内控股公司考察回来。他表示,如果一切顺利,这 家公司很有可能是他职业生涯的下一站点。他将担任总裁特别助理,为公司开 发国际市场。 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周先生20年前离开中国。他说,当时国内百 废待兴,出国是有志青年惟一的机会。“如果20年前是该出去的时候,那么20 年后的今天就是该回来的时候了”。 他分析,中国加入WTO,最需要的是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是能够把国 外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传回来的人。那么,像他这样在外企摸爬滚打多年的 人,到国内企业将有无限广阔的施展空间。“在现在的公司,我只是oneofthe many,而到了新的环境,我可能就是onlyone了。” 据了解,这次的“回流潮”主要发生在一些相对知名的外企(如朗讯、摩 托罗拉、爱立信等)和国内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和民营企 业;主要参与者以管理人才为主,尤其是财务、人力资源等通用型管理人才, 也有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者相对层次较高,以中高级人才为主;行业上 以IT业为主,日用消费品、医药行业也较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每一个被访者都会提到一个词:综合报酬。他们 认为,所谓的综合报酬包括:物质条件、精神满足和发展前景。在进行种种分 析之后,他们往往都会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明离开外企的原因———“国内 企业能够提供的综合报酬高于外企”。 浩竹猎头中心的猎头经理王长江认为,形成人才回流的原因,是因为国内 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人才物美价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少喂米多下蛋已不再 可能。人才流向综合报酬最高的职位是大势所趋,人才最看重的是自我价值的 实现。
摘自《市场报》2002年4月4日
|
版权所有:浩竹猎头网络部 (1999-2002) 请用IE 5.0以上 800×600分辩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