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韧 程天宇
前几天,AOL来到中国并没有直奔主题———找FM365、网易谈收购问题。相反,AOL访问了首信,它显然对电子商务更感兴趣,莫非AOL与首信会有合作?在首信总裁陆首群那里,记者没有得到有关方面信息,反而挖到一些中国信息业发展鲜为人知的事情。谁代表中国?
1994年国家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高度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如何建设中国互联网以及实行国际联网,决定由国务院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简称联席办,后为信息办)负责统筹规划和管理,当时任联席办常务副主任的陆首群主管此事。
Internet总部和亚太中心的一些负责人士常说:“中国的声音挺怪,谁来了,都说自己能代表中国,弄得我们也搞不清楚到底谁代表中国。”国内很多组织或个人,不管是官方的、民间的或私人的,到Internet那里都自称代表中国,常把CN或CHINA放在前头,陆首群为此曾在国务院信息化联席会议汇报中说,“以后出去,没有国务院授权的话,谁也不能代表中国。”
此次出去,陆首群在请示领导后组织了一个代表团,指定钱天白为团长,还特别叮嘱代表团一定要向大会讲清楚“自己的这个代表团是代表中国的”。由于当时国内网络垄断经营的局面尚未打破,其他与会的一些国内代表不买这个账,代表团无功而返。
1995年7月6日,陆首群给李鹏总理、邹家华副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说:“Internet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和颁发,不宜交给邮电部独家来办……大家担心邮电部可能由电信垄断跨越到信息交换的垄断经营,将不利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
陆首群赢了。
1996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这是中国第一个有关Internet的法规。陆首群为此“规定”的起草小组召集人。规定了中国有四个Internet及其国际出口,它们是:邮电的Chinanet、电子部的chinaGBN(即吉通)、科学院的Cstnet以及国家教委的Cernet。商业运营的公用互联网只有两个,即:chinaGBN和Chinanet。
名不见经传的吉通之所以能取得和邮电部同等资格,有人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陆首群此时既是国务院信息办的常务副主任,又是吉通的董事长。陆首群说,不对。众所周知,由中央领导于1993年倡议建设的“三金工程”,揭开了我国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序幕,吉通公司是国务院“三金工程”的业主,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记者:吉通当时那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还是没发展起来?或者,为什么没有像电信的Chinanet那样成规模?
陆首群:我在吉通三年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Internet主干网定位和出口问题,ChinaGBN当时解决了出口,为它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包括现在,人家看中它依然是因为它有国际出口。第二是推动金桥卫星网起步。后面的发展就不好说了,成事在天。
记者:当时为什么没有批一个和邮电部差不多实力的单位来搞互联网接入的竞争?
陆首群:那不就是联通么(联通可以在话音网和数据网方面发展),成立联通是为了打破电信垄断。在联通筹建之初,没有抓好立法和制定政策的工作,在国务院批准联通成立的时候,在与邮电部协商联通的业务时,限制太多,例如:不让它有国际出口,不让它搞国际长途、在发达地区还不能干市话,使联通难以成长,更谈不上突破垄断壁垒进行市场竞争了。吉通出世
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经济信息通信网的建设被称为“金桥”工程。1993年6月1日,江泽民提出全民信用卡,被称为“金卡”工程,李岚清随后提出实现外贸系统联网,被称为“金关”工程。
吉通正是为了实施“三金”工程而诞生的,吉通被称为国务院“三金”工程业主,相当于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外包承揽者。
1993年,由胡启立主持邀请上海、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负责人座谈,讨论了解“究竟中国搞信息化是不是时机?有没有需求?”结果发现,全国各地的积极性都很高。最后总结了两条意见:一、现在需要抓信息化工作,不抓就晚了,时机就丢了;二、中央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中央要成立国务院信息化领导机构。
1996年1月,国务院成立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后来改为信息化领导小组),由邹家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胡启立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吕新奎为主任,陆首群被任命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首群建议国家信息化联席会议设专家组,请叶培大当专家组组长,叶培大是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是邮电系统内第一个反对电信垄断的专家。
记者:这时候你有两个身份:一是吉通董事长,一是信息办常务副主任?
陆首群:是呀。一般来说,我是主张政企分开的,但那时有特殊情况。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三金工程,需要组织一家高科技公司,集中各方面人才,吉通应运而生。这时公司正在创业,还未进入正规运营,有一个政府职务,有利于推动三金工程。
记者:吉通的投资方是谁?
陆首群:吉通实际上是靠总理基金起家的,另外,那时电子部还组织了一批投资,从电子部的各个企业里面组织了一笔钱,共7000万元。
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成立。早在1993年,陆首群参加了联通筹备工作,却没在联通担任任何职务。
实际上,联通采用的办法是,“先把孩子生下来,再去领出生证。”就是说,先让国务院批了,然后,再想办法解决立法问题。
陆首群不同意吉通与联通合并。
1997年,陆首群又从吉通退了出来。
离开吉通时,陆首群将国务院信息办常务副主任的职务也辞掉了。首信起步
1937年生于无锡的陆首群16岁进清华,28岁任北京开关厂总工程师,41岁任该厂厂长;47岁从政,历任北京市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北京电子振兴办公室主任并兼任北京市政府电子工业办公室主任;49岁任长城集团副董事长,56岁,折回头来办吉通,同时又没有放弃国务院信息办常务副主任的职务。
记者:你怕不怕,别人说陆首群的成功是因为很好的政府背景?
陆首群:我不怕这个,我的看法是,很多事情要看结果,企业和政府肯定会有联系,但不要让权钱发生交易;第二,我反对电信垄断,我也一直注意自己不要建立新的垄断,我一直注意把机制搞好。至于说,领导人关心我们,那很好,我借这个风。从年龄上来讲,我再当官不太可能了;不管当官、当企业家,两袖清风。
Cisco老总或者技术专家每次来北京都要和陆首群会晤,然后,给他报告一下Cisco又在哪些产品上面有了新的突破以及当前技术争论的热点难点是什么。这是因为,从1996年3月起,陆首群开始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广电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政府、国家信息中心等6部委的信息化高级顾问,陆首群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总体设计方案。
在给北京市政府当顾问期间,陆首群多次提出,“不发展经济,北京是一座死城”。陆首群赞成北京搞以知识经济为内涵的首都经济。他说,如果把网络比喻为“路”,把信息资源比喻为“车”,他主张北京先不要“修路”,先抓“造车”,即建设首都公用信息平台,搞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交换集散,在这个平台上面支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科技交流、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空间信息工程,以及数字北京的其他重大信息工程。
不知道是因为北京市对陆首群的观点太认可,还是因为陆首群做顾问做得投入,陆首群再一次被自己的想法牵扯了进去,他设计了七股,每股300万元,共2100万元,成立首都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占两股,中国电信、北京电信、广电、北京有线电视网、中元公司等各占一股。股东们说,公司总股本太少,即“盘子太小”,追加十倍、百倍也不算多,陆首群硬是不为所动,坚持“从小到大”。
陆首群办首信,在起步时,Cisco、Nortel、IBM、Sun、HP、Compaq、Microsoft、Oracle等全球顶级IT企业给首信或其实验室赠送了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设备,高档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计算机主机、软件都有。
据陆首群讲,这是因为“从我这个公司的组织模式、操作方式和发展前景来看,非常可能成功,所以,这个也送、那个也送,为未来的合作做铺垫”。陆首群愿意接受设备馈赠,但他不要别人的钱,“首信想举债,那太容易了,过去合作的很多老外都愿意给钱,他们早就想变相投资了,但我这里不接纳。”
因为,陆首群不喜欢编.com故事,不赞成老亏损,最后争取股市“套钱”的“剧情结构”。“我办的所有公司第一年都要赚钱,可以少赚一点,但不赚不行。另外,我也不喜欢一开始就借债。”
“注意力经济”已经被证明赚不到钱,赚钱只有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的平台和软件环境,靠“整合经济”的效应。陆首群说,电子商务没有电子支付、CA认证、网络安全等于空谈,首信就是要做每一个电子商务都必需的平台。微软公司看重首信的支付平台,它为广大企业开发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软件)便把首信支付平台的接口嵌入其中;这样把微软销售的产品与首信支付平台的服务捆绑在一起。
陆首群办公室里摆满了照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陆首群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类是陆首群和国际大公司CEO的合影。背靠政府,首信和微软、康柏、惠普、IBM、Sun、Oracle、北方电讯、Cisco、Viewlocity、BroadVision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背靠国际大公司,陆首群在为政府、其他企业以及市场提供着最领先的技术。
陆首群令人想起胡雪岩。
摘引自《南方网》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