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企业老板的“点金术”吗?

[关闭此文章]


作者:马晶

  “MBA是现代市场经济无可争议的骄子宠儿";“MBA将掌握工商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命脉"……无论是莘莘学子,已拿到各种学位的在职人员,正在当任的“老总”,只要稍有资格,都对读MBA跃跃欲试。在今年一月进行的MBA全国联考中,全国参考人数竟然超过了5万人。“最高年薪83万,平均年薪23万。”不久前北大国际MBA首期毕业生就业薪金已经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P>发展令人瞩目

  早在80年代初,正在美国访问的邓小平便与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达成协议:为中国培养MBA。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小平同志敏锐的目光和超人的睿智。因为即使是在当时MBA的发源地美国,MBA也刚刚将其重心步入国际企业管理领域,完成传统意义上MBA的转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历史充分证明了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中国需要MBA。国企改革的全面推进,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都在呼唤着一批职业企业家的成长。

  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授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试点培养MBA”。这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MBA。近十年过去了,到1999年,全国可授予MBA学位的高校已达到56所,招生人数在9年中增长了105倍。

  然而,直到今天,中国拥有MBA学位的毕业生也不过3000人,这与12亿人口、1.5万国有企业、上百万工商企业相比实在很不相称。有西方观察家指出,中国现在大约需要35万名经理人才,而以每年2000名的速度,要满足目前的需求,需要170年的时间。
<P>问题不可回避

  有人认为中国目前国内的环境并不适合MBA的生存。毕业于耶鲁大学的MBA钱永强认为,中国的经济大环境不适合MBA发挥固有优势,因为其中存在太多非经济的因素。而号称中国第一代MBA的马建平出于对东方传统理念和中国国情的较深刻理解,更是毫不讳言,“MBA只有置身于跨国大公司和那些大企业中才能显示其价值所在,而在小企业中可以说没有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国内的很多MBA教学质量还比较低,目前中国的MBA还够不上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无论是MBA教育的主体————学校,还是其受体————学生,都与国外成熟的MBA教育存在较大差距。

  国外著名商学院的教师几乎100%拥有PH.D(博士)学位。

  而在国内,即使是清华、北大、人大,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很多老师自身就没有系统学过管理。此外,实践经验缺乏也是国内MBA教师的致命伤。

  在MBA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案例教学这一环上,我们也极其薄弱。清华大学尽管1991年便建起了经济管理案例库,然而6年之后,案例仍然只有200多个,而且,中国企业、公司的案例只占极少数,这使我们的MBA丧失了不少模拟真实的机会。MBA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实用性,不重在灌输知识,而在于决策及实用管理技能的训练,而这也恰恰是中国MBA最大的弱点。
<P>探索正在继续

  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是,时代呼唤属于我们自己的企业家,中国的MBA探索之路必须继续下去。

  然而,中国的MBA怎样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强调,首先要有人文精神。一个企业要搞好,需要人文精神。中国培养的MBA,要有中国的特点,一定要有胸怀,一定要有人文精神。

  当我们培养出越来越多能够自己创业的老板时,就是中国MBA的真正成功!


摘引自《经济日报》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