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不愿拷贝硅谷 创新是惟一出路

[关闭此文章]


  中关村的年轻人与硅谷创业者对话时多少带着一丝不服气:“假如中关村的创业环境好,我们就是比尔.盖茨!”

  事实上,硅谷并非诞生比尔.盖茨的惟一土壤。但比尔.盖茨不是拷贝出来的,这个名字的代名词是“创造”。正如来自硅谷的李安渝说:“中关村的眼光应是提出世界标准,而不该是如何执行世界标准。”

  目前,世界各行各业的标准大部分都是美国标准。美国人说,最有垄断性或最赚钱的,就是做标准。迄今为止,世界标准中还没有多少在中国产生,而最有可能诞生世界标准的领域便是跳跃式发展的IT业。所以李安渝说:“中关村人应该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怎样让中国IT业在世界具有影响力。如何制造这个影响力?就是在中国创造出一个乃至数个世界标准。”

  因此,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必须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而不是拷贝某个模式。

  其实,中关村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仅以人才为例,中关村具有硅谷及世界许多高科技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来自硅谷的陈宏认为,不妨参考印度及台湾地区的高科技发展道路,集中了大把人才的中关村应充分发挥软件人才比美国和欧洲等地便宜的优势,以低廉的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就特点而言,中关村管委会有人士认为,中关村产业链条特点明显。硅谷的产业以IT业为核心,虽说中关村目前形成产业的也是IT业,但这与中国整个信息化进程有关。其实,中关村的技术源头远远大于IT业。就说最近,新建的就有北京新材料科技园、航天技术科技园、生命科技园,还有航天和生命科技园,等等。

  藉此,中关村完全可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但美国环球信息与通讯公司CEO的刘亚平有些担忧:“中关村做买卖出身,大家发财都想走捷径,怎么快怎么来,创新好像不是第一位的。”

  有资料显示,中关村目前有4000多家企业,但无论哪个企业的营业额都不及硅谷一个企业的1/40。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是没有创新。核心技术都是人家的,主要部件也是别人的,我们做的都不是根本东西,大钱都让别人赚了。中关村周边云集着大批科学家,更不乏高科技成果,但遗憾的是转化率却低得可怜。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高科技企业永远都做不大。

  可见,要想在世界IT业争得席位,中关村除了创新之外别无选择。

  但创新绝非仅限技术领域。北大方正研究院副院长邹维认为:“中关村存在认识误区,似乎创新就是技术,而常常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市场目标。”

  杨振宁博士数年前就说过,中国可以掌握世界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但缺乏如何把高新技术迅速商品化并推向市场、赢得利润的能力和手段。

  北大方正的路值得借鉴。20多年前,全球印刷还处在第二代,美国刚刚开始第三代时,王选教授便直接选择了第四代。正是技术上的前瞻性,也正是技术与市场的密切结合使方正在世界印刷业占据了一席之地。

  对此,中关村的年轻人看得很清楚。一位叫孙茂松的说:“我们传统的东西在人家后面,除非在某些技术上有革命性的变化,否则中关村永远别想有所作为。”

  然而,一切创新都有赖观念创新。正如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所言:“中关村企业与硅谷的差距之一是缺乏全球化意识。”他认为,中关村企业在做产品时首先想到北京,然后想到全国;而硅谷企业则首先想到美国,然后就想到全世界。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中关村的年轻人相信馅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关村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本报记者 江华 张东操)




摘引自《中国青年报》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