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一心要做“中国的索尼”

[关闭此文章]


  在前不久青岛海信集团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执行总裁于淑珉显然被一个问题问得不胜其烦:“在你出任海信集团执行总裁后,是否真正行使到了第一把手的权力?”——十几家媒体的记者轮番提问,不断深究于淑珉的“权力”问题。

  49岁的青岛人于淑珉是今年年初坐上海信集团执行总裁这个位置的。在此之前,是由周厚健、现在海信集团的董事长行使此权力。一直以来,周厚健这三个字几乎是海信的代名词,海信集团功成名就的七年就是周厚健倾力经营海信的七年。在海信集团,“周总”绝对是一个精神领袖的概念,然而在步入2000年后,周厚健把自己经营者的位置移交给了于淑珉,一个43岁的人把权力移交给了一个49岁的人,而且是一个女性。

非同寻常的“执行力度”

  不能说记者们是大惊小怪。在中国近20年的企业发展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移交最高权力的例子,尤其是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毕竟,在目前国内的企业,个人魅力远远大于制度的魅力。在海信集团,每个员工对周厚健都是毕恭毕敬的,而且人前人后绝对一个样。毕竟,是周厚健把以前一家老牛拉破车的地方电视机厂改观为全国知名的企业,甚至其产品已经步出国门,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变化几乎都来源于周厚健的努力,信任感已经根植在每一个海信人心中。记者们的担心是,就算周厚健本人心甘情愿淡出经营层、全力去做战略上的研究,于淑珉就真的能顺利把自己的总裁意志传达到海信的每一层吗?而且引人注意的是,她的头衔上有“执行”两字。

  有说法是“执行”两字是为了应付政府对周厚健的挽留而加设的。周厚健目前行使董事长的权力主要表现在为海信制定战略发展方向,他和于淑珉分别是决策层和经营层的最高领导。

  周厚健对2000年海信工作的评价是:“今年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可靠的数据显示海信今年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3.36%。在家电企业普遍步履沉重的大环境下,海信的快速增长不能不说是异数。而且海信今年突然地“高调”起来,在上一个世纪,海信像个沉稳的中年人一样对公众保持寡言慎行的态度;而到今年,海信却频频亮相于媒体且活动不断,这让海信的企业形象面目一新,特别是空调降价,宣布进军IT业后,这个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机敏、快速的形象。

  这一切和海信经营层和决策层的分离、于淑珉的上任应该说有极大关系。49岁的于淑珉面对记者时鲜有笑容,在听闻自己被副总程开训称为“铁腕人物”时,她的第一个反应是:“是这样说的吗?一会儿我要问问他。”——当然是句玩笑话。但事实上,关于“铁腕”的说法不仅来自程副总,海信员工中颇有几个表示了对于淑珉的惧意。于淑珉的行事风格向来干净利落,这位从1986年就开始担任企业要职的女性几乎没有一般女性的唠唠叨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较多使用了“第一……第二……”的句式,显得非常严谨,据说当初周厚健选中于淑珉的主要原因就是她的“执行力度”。

  于淑珉上任后不久,海信集团就做了一件全然不像人们固有印象中海信集团做的事:率先将空调降价。在年初,海信几乎算是空调制造领域的新军,而且海信向来内敛,老板周厚健也曾说过反对价格战,这不能不引起业内的诧异。在同行尚未反应过来之时,海信的工薪变频空调已经在市场卖疯了,谁也抵御不了一个产品降价1000元的诱惑。在3月春寒料峭的北京,海信工薪变频空调日销售几乎接近1000台!

  市场份额几乎是被海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走了。于淑珉一直强调“企业要快速反应”,一些媒体在评价此次空调价格战时,把于淑珉的凌厉作风和几位副总对市场的机敏把握归为海信胜利的原因。意思最明白不过了:温和的周厚健是不会习惯这种具挑衅性的市场行为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周厚健作为最高决策者对市场份额依然是敏感的,海信的每一项决策都有他的智慧。不过,于淑珉的“执行力度”显然为这种智慧增添了另一层光彩。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再讨论于淑珉的权力问题,也许真的有些没有意义?海信在今年引人注目地启用了新的VI形象。“Hisense”的商标字样由原来的红蓝两色改为橙色和绿色,字体也较以往稍微倾斜了一些。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配合“创新就是生活”的新品牌理念,海信的品牌注入了一些国际化的含义。

  同样令人注目的是,海信在今年提出了“百年海信”的目标,这个口号对比起1995年海信的“要肚子不要面子”、“先做强再做大”的观点明显有了质的跨越。

  于淑珉实际上是站在了企业的一个高起点上开始向前走,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事实也有另外一面:倘若行差踏错,于淑珉势必要面临“不能保持或提高成绩”的责难,所以于淑珉说自己的压力非常大。

“一体两翼”进军信息产业

  海信的发展是在1992-1993年间开始,当时中国彩电已经有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迹象。“过剩”已开始显现,聪明的周厚健提出了“要用资本家的眼光来看待国有资产”的观念。海信避开了产品经营这条窄路,开始走资本经营的路子。四年之内,海信以小搏大、低成本低风险扩张,完成了对全国范围内10多家国企同行的兼并重组改造,用不足3亿的资本盘活并控制了近30亿元的国企存量资产。

  在海信“上天”(技术水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达到全国领先)、“落地”(质量、购销、库存等基础管理工作要扎实、严格)的原则下,海信在业内浮出海面,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海信的彩电、空调等主要产品一直保持“零库存”,资金回收率达100%。

  海信的最新目标是:到2010年,海信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这个数字是目前海信销售收入的十倍。

  于淑珉显然任重而道远。海信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举动是调整了产业结构,以后海信将呈现3C的产业结构:电子、通讯、信息。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企业的管理、经营者的观念要有根本性的变化。于淑珉说自己面临的最大压力和挑战是当海信要持续高速发展,不断进入新领域时,自己必须首先熟悉这些领域。“我的任务是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挑战自我。”——虽然听起来有些豪言壮语的意思,但站在于淑珉的角度,这未尝又不是肺腑之言。

  所以于淑珉对移交经营权后进行充电的周厚健抱怨说,按年龄来讲,应该是她去充电。

  于淑珉办公室里的电脑随时显示着股市行情。海信电器股从年初以来即稳步上扬,有股评家针对海信电器股有“在目前大盘尚未企稳的情况下,稳健型投资者可适量介入,中、长线持有均可”的建议。

  海信一定希望相似的态势也出现在未来的海信数码科技股上。海信新成立的数码科技公司已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海信高层把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信息产业,按周厚健的说法,海信以后绝不是家电企业的概念,准确的应该叫互联网终端设备提供商。

  市场总是这样的无情,曾经日进斗金的家电行业已从早期的高额利润跌至如今只有3-4%的行业利润。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繁荣的现状显然是维持不了多久的。海信目前正在进行着“一厦三园”的计划,一厦是指智能大厦,三园是指信息产业园、高科技工业园、家电工业园。海信的信息产业包括海信软件公司、海信计算机公司、海信数码科技公司,这三家公司被海信浪漫地称为“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

  有关海信集团信息产业最为“江湖”的事件便是海信与全球黑客50万元豪赌海信防火墙产品的安全性,有效的10天过后,全球黑客攻不下海信公布的测试IP地址,最后的结果是,黑客们一怒之下登陆海信集团的公司主页,黑掉这个刚被中国网络信息中心评为全国工业企业类网站第二名的网页。

  此次小试牛刀让海信信息产业引起业内关注,海信显然志不在此。海信的目的是构建软硬件结合的信息产业发展构架,负责IT一块的副总王培松认为海信信息产业起码有两个优势:技术优势和软硬件结合的服务优势。

  事实上已有多家家电企业开始转向信息产业,海信的做法有一点在同行中显得突出:海信每成立一间公司,总是先在海信技术中心成立研究所,在技术人才都认为充足的前提下,借用产业升级换代的时机突进,裂变为新公司。

  此种方式下成立的海信计算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了销量同期增长95.18%,成为国内家用电脑三大品牌之一。

  而传媒最近有关海信信息产业的盛传是海信与浪潮的合并,后者无疑也是强势企业。在海信高层对此事三缄其口的推脱中,记者们仍然领会了这样的意思:不管合不合并,海信的信息产业都要快速发展。

  强势的于淑珉说:“企业合并必然有文化主导的问题,所以合并一定是有难度的。”

不懂高尔夫照样国际化

  也许我在误导着读者,在海信高速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偏概全地把于淑珉描写成一个咄咄逼人的职业女性。事实上,在对于淑珉极短的专访时间里,我依然从无数细节里看到了她的女性本色:在她办公室的门后,放着一个我年少时家里曾有过的脸盆架,这种上下两层放盆,架上可挂毛巾、放肥皂盒的木架子我已经十多年没见着了。于淑珉说这个脸盆架一直跟着她,便于自己用点热水。

  在海信发展的点点滴滴上,记者也能感受到一种女性领导的柔软性和包容性。事实上在海信的一些重要岗位,女性都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在海信集团工作出色的人力资源这一块,就是由女性担当领导职务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近十年来,自愿到海信旗下工作的博士、硕士竟无一人跳槽。在海信集团,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头衔的技术人才近400人。海信规定:凡到海信工作的博士、博士后,都享受10-20万元的“入门”年薪,提供三室一厅的住房,配有空调、计算机、电话等,同时解决家属工作和子女入学入托问题。

  于淑珉说自己在与人沟通上“不如周总”,但她还是承认作为女性领导,很多时候说起话来别人比较容易接受。

  在被问到会不会高尔夫时,于淑珉轻轻地说:“唉呀!不会。”同样的回答来自另一位海信的副总:“IBM的一位高层来青岛,约我们打高尔夫,我说,‘什么是高尔夫?’”——这虽然是笑话,但不会打却是真的。

  虽然海信高层们在高尔夫上表现得丝毫不国际化,但海信的产品实现了国际化。海信的工厂已经远建到南非,据说那里遍布海信的广告,而且海信电视已经成功占有了南非10%的市场占有率。对应这样的发展,于淑珉和其他管理者在每周六都要接受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邀请来的国内外管理、信息、金融领域实务派专家灌输的国内外国际经济教程。

  有记者问于淑珉对海信的目标是什么,她的回答是:“做中国的索尼。”

于淑珉答问录

  (以下《新周刊》记者简称“新”,于淑珉简称“于”)

  新:在出任海信的执行总裁后,你感觉自己真的能像总裁周厚健那样非常畅通地行使权力吗?或者说,你认为海信此次换班有期待的那样顺利吗?

  于:大家有个误解,认为我出任执行总裁就是周总退出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年初,海信的人事变动只是集团作出经营层和决策层分离的体现,周总依然是海信的董事长和总裁,我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作出的决定。经营层和决策层的分离目的是使两者的责任与目标更明确,使集团的经营思路更优化,事实证明海信实现了这种优化。以周总为领导的决策层从经营层分离出去后,从具体事务中“超脱”出来,更好地制定海信的战略发展方向,考虑企业的改制、资本运营、产业结构调整等长远战略规划。

  这一年来,由于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

  新:从周总的角色转换来讲,如果简单一点理解,是不是以前是既想又做,而现在是只负责想,由你们来做。

  于:简单理解是这样的。从经营者的角度,我们这个班子也要力求有创新,松下公司几十年来都保留着松下幸之助的精神和做事基本原则,但不断也有创新,具体事情是要具体分析的。

  新:海信在前几年就提出过光靠一个人的奉献精神是做不好工作的,这涉及到产权的问题,作为国企的领导,首先我想听听你个人的愿望。

  于:周总多次提到海信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国有独资性质,只有产权多元化才能救国企。离开了产权明晰来谈企业的长期稳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员工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把企业推向市场,目前海信各子公司已全部实现了产权改革。

  我们在海信设立了内部“特区”,就是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我们在工资分配上、住房分配上、人才使用上、技术开发上都有特区,让真正想成功的人在海信有用武之地。

  新:除了在自己企业内部设立一些特区,政府的支持与否也是很重要的。

  于:市政府已经基本上同意了我们关于产权改革的基本条款,希望在本年内能够完成第一步。

  新:海信的产权改革已经说了很多年,但迟迟未见有动作,有人说这是海信的一贯作风,觉悟早动作慢,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于: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海信对一些存在的问题的确认识比较早,但是不是就具备条件,条件是不是就成熟这还值得仔细研究。可能还要多方面地、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国企的问题很多,就算一个小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它牵涉的面太广、关系太多,谁都想动作快一些,但实现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新:周厚健先生在经营者的位置上呆了七年后淡出,你对自己任期的年限预计有多长?

  于:我曾经给自己定位,国家干部一般是聘任三年,我给自己也是这样长的年限。周总开玩笑说,距离我55岁退休的年龄还有6年,6年后再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合适就做,如果做了两年就觉得不合适了,应该坚决地退出。但我仍然是要工作的,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障碍、别人的包袱。

  新:忙起来后是不是陪家人的时间就少了。

  于:还好,我女儿已经习惯了。她从小就是脖子上挂把钥匙,自己上学自己回家,现在上了大学更加自立了。工作之余休息时我就希望尽量睡好,睡眠质量好才能更好地工作。(文—周桦 图-文建平/新周刊)



摘引自《新周刊》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