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创业

[关闭此文章]


  解放日报讯 1月2日,留美博士嵇文广来到浦东新区留学生服务中心,注册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又一个“游子”投入母亲怀抱。据最新统计,改革开放后学成来沪的留学人员已达2.5万,近5年来,归国留学人员以每年13%的速度不断增加。“第三次回国浪潮”已经冲上了新的高度。

  继五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的归国浪潮后,上海在改革开放期间派出的8万余名留学人员也已纷纷回国,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强。他们中,70%来自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80%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50%以上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他们所学的信息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国际金融、计算机、汽车制造等专业,多是上海紧缺、急需的。在回国后的择业趋向上,也由单一的高校、科研院所转向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贸易机构等。在留学人员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目前,上海7个“国家首席科学家”的席位全部由留学人员担当。在各个领域的关键岗位上,留学人员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年仅35岁的留法博士陈国强,去年来到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承担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留日博士刘武君和陈刚来沪后,同时被任命为浦东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全权负责机场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和全套设备的国际采购和安装调试,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

  与此同时,来沪创业的留学人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合作项目。留美博士常兆华创办的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导管等产品,已替代了国外进口产品;留日硕士臧广陵创办的投资咨询公司,为环球金融大厦项目担当了中介。留学人员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过程中,不仅将新知识、新技术、国外资金、联系渠道等引进上海,促进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同时直接为上海创造了财富,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税收,提供了就业岗位。

背景:

  “春风迎得燕归来”,上海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海外学子提供大展鸿图的舞台。去年10月,市人事局为留学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并专门设立了引进海外人才专项资金。资金由市财政首年拨500万元专款,今后每年拨款不少于300万元。

  留学人员创业园:只要你有真功夫,放手干!

  “背着书包来创业,百万身价出浦东”。截至目前,近2000名落户浦东的归国人员中,250多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张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内,留学人员企业从2000年初的40家猛增到现在的110家。在“聚焦张江”的大背景下,张江留学人员创业园筑巢引凤,为留学人员提供优惠条件和切实服务。

  解决留学生“创业难”,降门槛!近年来,新区留学生服务中心与各方协商,使留学生创业之路畅通无阻:申办费用降低近一半,短短半月,一家企业就可诞生。在浦东,留学人员1.2万美金即可注册咨询类公司,6.2万美金即可注册生产类公司。大道计算有限公司的赵箭和郑志鸿怎么也忘不了,在白手起家的日子里,他们不仅享受了低廉的办公用房租金,还获得了15万元“浦东新区创业资金”的无息贷款。

  只身一人闯浦东?没问题。留学人员企业公共代理服务机制正在推进之中。张江高科技园区内设有财会、行政等办公场所,即便只有一个“光杆司令”,也可利用公共代理服务使公司运转起来。创业者可以在低成本维持中寻求机会,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

  拖家带口来创业?没问题。浦东人才公寓、专家公寓、留学人员创业园基地公寓已拔地而起。服务中心也与新区社发局达成协议,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学人员子女可享受市民待遇,免交赞助费,择校入学。部分留学人员子女在升学时还能享有加分优惠。

  此岸彼岸互穿梭?没问题。留学生服务中心牵线搭桥,使“哑铃模式”发挥国内、国际优势资源对接的长处。去年,耶鲁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基因研究所所长傅新元博士,带领生物工程投资考察团来到张江,经过引荐与国内各大投资机构商谈,得以融资一亿元从事基因研究和产品市场开发。

留学人员自述:

  钟建江:中国心世界胸怀1993年,在获得大阪大学博士学位后,我选择了回来。华东理工在生物工程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里能为我提供广阔的天地。现在我已经是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了。然而,当许多留学在外的学生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并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要回国。如果国外确实更适合事业发展,为什么不在那里生根发芽?只是,我叮嘱他们,哪怕在国内际遇不公,对于自己的祖国,不能有任何怨言。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一代留学生,我们与早年的留学生有很大不同。我们的前辈因为国家落后,卯足了劲,学成后报效祖国。而现在,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我们也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加主动地吸纳国外先进文化和技术。

  金泰(广字头,内加去羽的“翼”字,音yi):科学无国界,成就共分享我是瑞典大学环境医学系客座教授,同时也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主任。从1992年开始,就开始了中国-瑞典“两头飞”的生活。

  将国外的研究成果“拿来”是有效的方法。我通过欧共体申请了一个课题:在一定环境中镉对人体的影响。这是中国、瑞典、比利时等几方面的科学家一起进行的,目前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如果不是“两头飞”,也做不成这样的项目。

  人才通道建立起来后,课题组成员可以到国外学习。从1997年开始,上海先后有8位博、硕士因这一课题出国留学,他们回来以后,形成研究“梯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术语解释:

  “最佳回归比数”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如有三分之二留学生归国效力,三分之一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与国内沟通信息,回归率与滞留率之比保持在2:1左右为最佳。

相关内容:

  目前在沪工作的留学人员中两院院士73人,占在沪两院院士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125人,占全市获同类称号的三分之一强;获政府特殊津贴者1920人,占全市同类待遇中的四分之一;博士生导师1192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7人获长江计划奖2人。 (记者 曹静 陈茜)


摘引自《解放日报》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