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抢筑新世纪人才高地

[关闭此文章]

作者:江华 原春琳

  编者按 随着入世的临近,高科技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机遇和挑战并存。

  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从正在展开的人才争夺战中可以看到,人才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素质人才到了非抢不可的地步了。

  本报记者走访了几家中外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从中可以感受到追赶新世纪、加速备人才的紧迫。

  IBM张榕:未雨绸缪 先行储备

  IBM中国有限公司本年度人才招聘计划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了近50%。所以,他们动作十分麻利,刚到11月20日,IBM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叶天正便迫不及待赶赴北大演讲,次日又直奔清华。

  IBM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再度获胜。近两三年,IBM每年都从中国高等院校中招聘上百名优秀人才。此前,IBM便放出长线,在清华、北大等中国名牌学府设立奖学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关注IBM。

  在人才面前,这家拥有世界最先进技术和最完善设备的研究机构将姿态放得很低。IBM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榕说:“IBM的知名度有足够的吸引力,但仅靠品牌效应在人才市场上还不足以吸引到优秀人才。要把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

  IT业的激烈竞争使IBM这样的大公司也感到了压力。张榕认为,面对IT业的飞速发展,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稳操胜券。其实,这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世界一流人才,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大获全胜。IBM虽有一批当今世界优秀的IT人才,但要在竞争中继续领先,必须储备人才。

  IBM首先瞄准了高校。张榕说:“我们必须树立长远的人才观念。小公司从其他公司挖几个人就够了,而IBM这样的大公司必须自己培养人才,自己储备人才。”她认为,IT业尽管人才济济,但真正的尖端人才依旧是稀缺资源。与其“人到用时方恨少”,不如未雨绸缪,从现在开始储备。

  尽管聘用大学生要比挖现成的人才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培养投入,但张榕认为这是企业的“必要成本”。“人才投资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物质投资,因为人才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顶尖人才对企业来说是无价之宝。”

  IBM看好高校是因为“喜欢年轻人”。“年轻人有活力,富有创造性,而且更容易溶入一种新的文化。

  联想神州数码王平生:构建战略 打造摇篮

  进入11月中旬,一项旨在一口“吃进”1000名高校毕业生的“校园英才战略”在全国22所高校宣布启动,而这只开了大口的“狮子”却是刚组建不到1年的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

  此间有人认为,作为一个“新生儿”,联想神州数码此举不排除“包装”意图。然而,急剧膨胀的业务令他们自己也不能回避对人才的迫切需求:1999年公司营业额9亿美元,2000年预计12亿美元,到2005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35~40亿美元。

  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王平生用人们熟悉的例子说明人才对神州数码的重要:联想最早的投资只有20万元人民币,可如今市值增至40亿美元,翻值16万倍。如果单靠资本增值,联想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增长。王平生认为:“增长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对人才的充分使用。”

  联想神州数码可谓“身临险境”:在希格玛大厦里,直接与微软、惠普这样重量级的国际大企业为邻,且不说每天耳濡目染的危机感,单说眼下面临的竞争,加入WTO后,中国信息产业将是一场“血与火”的大搏杀。此时,如同激战前夜,谁囤积更多的兵力,谁就最有可能在激战中多一分胜算。

  所以,联想没有将此次招聘叫做“计划”,而叫“战略”。他们很自信:“至关重要的是,神州数码有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舞台。”他们提倡“人人都是发动机”的主动工作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成长的空间。而联想独到的体制和企业文化,颇具传奇色彩的发展经历,高举的民族品牌大旗,都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王平生告诉记者,柳传志说过,办公司不只是在数钱,我们是在培养人、训练人、造就人。王平生自己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培养人才的大摇篮。”

  深圳中兴陈健洲:借来东风 提升自我

  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组成了一个200多人的招聘团,分赴北京、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60多所高校招聘人才。而此前,他们的招聘范围只局限于北京、上海等的30余所院校。

  “人才已经到了非抢不可的地步。”该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陈健洲认为,虽说近几年国内高校不断扩招,但扩招的数量远远小于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数量。那么,在人才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谁先抢到优秀人才,谁就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陈健洲说:“人才的作用相当于‘东风’。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即使在资本、技术等方面万事俱备,如果没有人才再好的计划也无法实现。”

  陈建洲认为,中兴之所以下大气力到高校招聘人才,一是因为高校人才密集,招聘可以事半功倍;二是工作经验对发展迅猛的新经济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有时经验甚至还会成为包袱。

  中兴系国有民营股份制高科技企业,十几年间,从电子产品来料加工的小企业发展成国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并一跃成为龙头股,陈健洲认为一切都“得益于人才”。

  如今,全球通讯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世界知名大公司又竞相在中国网罗人才,中兴这样的民族企业要想吸引到最优秀人才必须拿出自己的绝活儿。陈健洲认为:“中兴在人才竞争上并不弱于国外大公司。”

  此次赴高校招聘,中兴特地出版了一期特刊并加印数万份,其中两个版面是中兴高层管理人员介绍。照片上的年轻面孔不能不令中国学子怦然心动,他们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中兴能提供给中国年轻人最大的发展空间”,陈健洲坚信这一点对年轻学子的吸引力,“中国人才在国外大公司则很难获得这样的发展机会。”

  中兴有自己的人才路数。陈建洲认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有多大,它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有多大。所以,中兴在招聘中很少做短期的许诺,而希望靠实力吸引人才。“其实,企业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本身就是在吸引人才。”

  陈建洲认为,招来人才还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使用好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非等同于事务性的人事管理,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将人才的潜能开发出来,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北京澳柯玛视美乐田益飞:提供机遇 实现价值

  “视美乐”这个曾经激起无数学子创业梦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高校校园里。这一次,它以全新的身份———北京澳柯玛视美乐有限公司亮相高校,并投身到烽烟滚滚的人才争夺战中。

  视美乐深谙品牌的重要,所以“先下手为强”,从10月开始,王科、邱虹云等传奇人物便陆续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始了“从视美乐看中关村”的主题演讲。

  “其实,演讲是变相宣传视美乐的用人政策。”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田益飞直言不讳。演讲不是给学生们重新讲故事,而是给他们一个新理念。大家都认为视美乐是学生创业的代名词,可视美乐要告诉学生:创业是全体年轻人的事。

  从一个学生创业公司到颇具规模的从事大屏幕投影仪生产企业,视美乐直接的对手并不仅是国内知名通信企业,更有实力雄厚的外企。“他们公布的人才政策,对我们都是非常大的压力。”田益飞说:“但我们的人才是一流的。”

  “我们对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田益飞认为:“因为我们有好的创业环境和增值的机会。”

  成绩通常是企业选择人才的第一标准,但在视美乐成绩却只是参考。

  田益飞认为,真正的人才在哪儿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不必在乎其学历和经验,只在乎其贡献价值。“学校的知名度和学历的高低都不重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在视美乐,大学生可以给自己定价。“学生的待遇就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田益飞介绍说,如果学生要的月薪是1万,在公司进行评估之后,并经过3个月试用期和3个月过渡期,一旦觉得真的合适,他的工资会在随后6个月内全部补齐。

  田益飞说:“我们并不保证你在视美乐一定能够成功,但希望这段时间成为你人生成功的铺垫。”他说:“可以把眼光重新转换一下,其实多数学生都是好的,即使不是最好的,如果能适应视美乐,那视美乐就能把他培养成最好的。”

  视美乐最引以为豪的是,公司创办以来,人才流动率,尤其是技术人员的流动率几乎为零。而这在中关村是不可想象的。

摘引自《中青在线》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