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三资、民(私)营企业,因其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对人才需求的取向有着一定差异,如何把握其各自好恶,扬长避短,投其所好,对提高应聘成功率,找到合适岗位大有好处。
国企历经近10年产品和产业大调整的痛苦磨炼后,大浪淘沙般留下了一批佼佼者。由于昔日人才大量流失的“疼痛”至今刻骨铭心,加上目前大多数国企尚不具备一定的实力,因此在招兵买马中更注重人才的可靠和信誉。他们对以应届毕业生为代表的人才市场最活跃的“不稳定族”似乎有着本能的戒心,因而更青睐有一定工作经历、收入不高、30来岁的人才加盟。国企虽在收入上尚无法与三资企业抗衡,但也有其“稳定、可靠”等优势。对那些不奢望拿高薪、年龄优势不明显、期望工作稳定者来说,国企是一个理想的去处。
三资企业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总称。其实,仅就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这三种企业而言,其差别相当大,更不用说国外企业在华或在沪的办事处了。但三资企业也有其共性,即功利性十分明显。说句不太恰当的大白话,他们希望员工今天上班,明天就能“榨出油水”。在具有一定“历史”的三资企业中,“官位”早已排定,新进人员想得到高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然,对那些新开办并具一定实力、老板注重人才本地化的企业,如果求职者勇于面对激烈竞争,不妨一试。
民营企业近年对人才吸纳量的上升势头已受到各方关注。民企最大特点是“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民企中人才吸纳量最大的当推民营科技企业。一般来说,货真价实的民科企业多系科技人员下海创办,经多年“适者生存”式淘汰,那些站稳脚跟并已有所积累的企业,无疑是目前人才们较理想的就业去处。民营企业的另一特点是较少论资排辈,有真本事、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不用苦熬日子。
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无疑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虽说上海滩上财大气粗的私企还不多,但对于那些不以赚钱为唯一目的、具远大目光的私企,敢冒风险的年轻人值得为其一“博”。赵文骅/文
----摘引自《人才市场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