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时代,人才虽不能等同于商品,但同样具有“市场价”,而且,人们的择业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从“君子不言利”到追求高薪。针对部分外企员工的一项调查表明,对60%以上的跳槽者来说,第一动因是:谋求高薪。
那么,你能成为高薪人才吗?
什么价位才能算“高薪”?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标准。在美国,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上才能谈得上“高薪”,相当多的MBA(工商管理硕士)都到达了这一标准。美国的“打工皇帝”、前IBM销售总裁的年薪创出“天价”——2000万美元。在我国,1989年高薪概念刚兴起时,“波特曼”酒店一位人事经理2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被时人评为“触目惊心”,并引起争议。而时至今日,高级“打工皇帝”们动辄几十万的年薪,人们也见怪不怪了。业内人士认为,够得上“高薪”标准,其年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一位长期从事人才咨询的人士估计,若以年收入10万元以上作为高薪标准,这一收入群不下上海1300万人口的1%。可见,“高薪”在我国并非“奇货可居”,相当多的人才都可以与“高薪”结缘。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拿“高薪”呢?最近,武汉人才市场的一项随机抽样统计可提供一定参考。这次统计从人才信息库里随机抽取1000份表,其中男性求职者512份,女性求职者488分,反映出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对工资的要求情况。结果表明:学历与身价成正比,学历越高越值钱。在专业分析中,医务、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占领前三甲,体现了信息时代人们对高科技手段运用、外语基本技能与身体健康的关注。
一位猎头公司的经理总结说,高薪职位大多存在于下列几个部门:
一、高薪技术产业部门,如电脑业、通讯业、生物制药业等;
二、传统的高附加值产业,如金融业、化妆品业、明星饮料行业等;
三、大部分岗位工资平平,但个别岗位需要高级人才加盟的行业,其工资差距往往拉得很大。比如大海有不少大卖场,这一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薄利,但其中水产采购经理的职位酬金相当高,其原因在于水产品价格高,对新鲜度的要求又高,采购经理不得力,将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上海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充其量也不过六七个,自然“物以稀为贵”。
此类人才待遇丰厚,“门槛”自然也不同一般。首先必须具备高薪人才的“资本”,其次必须紧紧抓住市场机遇,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高薪”。如果从类别划分的话,高薪人才主要分为下列四类:第一类人掌握了世界顶尖技术,其中一部分人资质经国际认证,如精算师、注册会计师以及IBM、微软、惠普等电脑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第二类人员知识、技术不一定最顶尖,但市场存量少,如资本运作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在国内才刚起步,人员缺乏,所以收入扶摇直上;第三类人个人经验或头脑参与因素较多,其资质往往由市场自然认定,如广告公司创意策划人员、高级培训师、咨询专家、律师、审计师等;第四类人高薪得益于早年改革开放的机遇,学历可能并不高,但在外企摸爬滚打时间较长,薪水看涨而进入高薪者行列。
当然,万事万物并非一成不变。没有永远的高薪,拿高薪者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造成高薪的波动以及高薪与低薪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职业技能的竞争,“业精于勤荒于嬉”,高薪族如果终日守着自己的高薪“资本”不思进取,就有可能被后来居上者取而代之;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波动。市场造就了高薪,同样可以将高薪转化为低薪,也可以将低薪演变成高薪,根本的动因在于供求关系。在人才市场中,中档人才群体逐渐变得庞大,且各专业增长不一,因而身价要受供求关系波动的影响。据悉,近期武汉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是财务、公关文秘,供不应求的是营销。
只有在供不应求的职业岗位上才有可能产生出“高薪”,而这就要求人们能抓住市场机遇,走在时代的前端。(:张小明)
----摘引自《中国青年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