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会用人才能创造利润

[关闭此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市共拥有1200多名博士,而华为、中兴就占到650多位,华为一家拥有500多名,有人说华为、中兴在“鲸吞”人才.但他们说——

  ——对深圳华为、中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

  在去深圳华为通讯公司和中兴通讯公司采访之前,朋友诙谐地告诉我:“去那儿千万别说你的学历,因为门口让你登记的人可能就是个硕士。”这是句玩笑话,但华为、中兴拥有高学历人才之多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

  据了解,华为目前有员工90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4000多人,70%以上是硕士、博士,华为还设博士后流动站,公司每年将销售额的10%用作研发投入。而中兴的7000多名员工中150多人是博士,200多名是硕士,本科以上学历占公司总人数的75%,员工平均年龄是27岁。

  在今年1月份于深圳高交会馆举行的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大会上,华为和中兴的需求又占到了总需求量的25%。

博士为企业带来了什么?

  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高能力,博士到底能为企业创造什么?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华为和中兴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华为公司的一位管理干部告诉记者,博士其实不博,关键在精在专,正因为他在他的研究领域达到了一流的水平,他才被称之为人才,所有在某一领域达到一流水平的人都是人才,都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华为公司立足通讯行业,其企业发展战略是要立足高科技、高起点,将发展成为一流的国际性大企业。它的发展战略就决定了它的人才战略,华为需要更多博士,因为博士也是经济增长点,华为需要更多的具备一流学识水平的人才,因为从一开始,华为就立志要作行业的领跑者而不是跟随者。

  1998年,华为总裁任正非题为《华为的大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文章在华为公司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公司因此展开了创业与创新的大讨论,华为人在大讨论中达成了共识:高科技企业最大的生存危机就是创新机制与创新能力的丧失,创新应该也必须是华为永恒的主题。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是人才,由此你就不难理解华为公司为什么多年来一如既往吸入大量人才。

  在华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两条曲线:一条是人才上升的曲线,先是10多人,然后是50多人,100多人,现在达到了几千人,占深圳市一年调干计划的1/10;另一条是产值上升曲线,从刚起步时的几百万元,到几亿元,直线上升到 1989年的89亿元,去年则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这位负责人强调,华为取得今天的成就决非偶然,是人才为华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核能。

  中兴通讯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陈建洲则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诠释中兴的人才战略:中兴成立之初,想从国内人才密集的上海和南京引进一批高级人才来深圳办研究所。经过调查后发现,上海人和南京人有着浓重的恋乡情节,便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增加投资将研究所分设在上海和南京。如今,南京研究所开发的ZXJ10移动通讯系统则率先打入了国际市场。

  陈建洲说,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公司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吸纳人才,南京研究所现在已拥有员工650人,其中硕士以上占45%,上海研究所现拥有研发人员450人,60%是硕士以上学历,而1997年才成立的上海第二研究所已拥有研发人员450人,70%是硕士以上学历。另外,中兴还在北京、美国硅谷分别设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

  短短10年,中兴通讯已经从一个原始投资仅30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总资产达22亿元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其市值已经超过了100亿元,成为中国股市高科技产业的龙头股之一。

  人才的每一步扩张都带来企业资产的几何级裂变,知识就是财富,在中兴、华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引人更要会用人

  华为和中兴的高级管理人员中,20出头的人有很多,按照他们的理论,如果企业发展了,但员工却不能获得高层次的需求,那么这个企业是不健全的。

  中兴通讯的人才流失率始终低于5%,中兴副总朱金文认为,在高科技企业中,传统意义的资产经营已经降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对人才资本的经营才是最重要的企业行为,所以在中兴公司,各类人才一进来,公司就按照个人特长并结合本人意愿安排在某个课题或项目中担当一部分工作,一个周期下来,基本上都可以独当一面并进入创造开发状态。

  两公司无一例外的是,以人的特长设岗,你有课题,公司就给你配备肋手、资金、设备;如果你有销售才能,公司就马上委以销售处经理的重任,那里的人、财、物全部由你调动,责、权、利捆在一起,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企业财富是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首先要回报员工,陈建洲说,中兴不仅在解决户口、住房、建立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有一整套办法,而且在分配制度上实行3个层次的分配方法,即按劳分配、按股分配、奖励分配,并将科研开发人员和市场销售人员列为倾斜人员,使一线奋斗的人员得到相应的回报。通过企业上市之初的骨干持股、上市的全员持股及上市后的期权股票的探索,使全体员工都有可能享受企业的利润。

  当人才走进华为和中兴,面对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想得更多的,大概是给你一个杠杆,你想撬动什么。

摘引自《中国经济时报 》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