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新经济的苦口良药

[关闭此文章]


  裁员风潮滚过全球 企业历经阵痛

  进入4月,吹遍全球的企业裁员风潮丝毫没有平息的迹象,销售不旺、赢利减少和宏观经济环境的萧条,似乎成为众多公司必须面对的难题。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裁员又似乎成为一剂必须吞下的苦药。裁员风潮是喜还是忧?

  新世纪伊始,一个又一个裁员的消息首先从美国许多最著名的网络计算机公司纷纷传出,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未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最近3个月,美国企业裁员人数共达36万人,其领域涵盖网络公司、制造业、金融业、零售业、媒体等。此外裁员风还袭卷了世界各地的大公司,这是一股多年罕见的裁员风潮,几乎所有知名企业都未能避过这个风头。在狂风劲吹之际,人们的担心在加重,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裁员风遍吹,是否预示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趋缓。

  调整为重 利大于弊

  一般而言,利润的下降是裁员的直接原因之一,但对于很多公司而言,裁员同时也是节约成本保证收益的一个积极手段。比如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费奥里娜就表示,公司裁员的目的是“以便在年底前达成金额达19.6亿美元的节流目标”;康柏电脑公司也表示,裁员的举措将为康柏电脑公司每年节省5亿至6亿美元的开支。由此可以看出,裁员,已经被当作预亏的有效手段被众多企业频繁使用。

  对于不少公司而言,裁员过程还是公司运营机制调整的过程。朗讯公司一名负责人在谈及朗讯公司裁员问题时就表示:“裁员是公司运营体制调整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种业务的整合。”该负责人指出,当一个公司业务的发展对客户来说很不方便,而对公司同样也不经济时,公司自然要作出调整。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流行全球的裁员风潮具有相当程度的积极意义。首先,企业宣布裁员表明公司想大刀阔斧地解决问题,裁员风潮有助于企业“改良不好的体质”、挤出“泡沫”成分,这对整个产业来说将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众多企业裁员是受运营方向调整引导而更新员工类型的客观需要。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估计有34.6万个职位空缺,短缺的主要是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因此,众多企业纷纷制定措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培养、吸引人才,在裁员的同时又招聘新人,其目的是为了优化人员结构。

  而且如今裁员对员工的负面影响并不如想像的那么严重。比如对于美国公司,在当前的裁员风潮中,直接受到解雇威胁的首先是美国企业海外机构的雇员;美国企业在裁减本土员工时则主要采取退休后不再补充人员的办法。本土员工即便失业,也可靠政府救济等收入维持生计,并有很多重新受到雇佣的机会。裁员将主要通过临时裁员、提前退休和减少录用新人来完成,实际失业人数不到1.1万人。而且,被裁减的员工还将享受一定的公司福利待遇。

  并非危机再现

  过去,裁员直接等同于企业生产不能适应需求过快的下降,公司有大量库存,为减少生产而裁员;裁员很可能意味着经济萧条,意味着长期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的下降。现在的情况则存在实质的不同。以美国为例,一些分析家就指出,目前美国企业的裁员同样受到企业生产销售放慢的影响,或许也表明整体经济的放慢趋势,但裁员存在着小到企业,大到整个经济积极调整的含义,而且这个过程也不会是长期性的,一旦企业产销方面暂时性的过剩得到缓解,经济便会恢复高速成长态势。

  很多人的观点同此类似,甚至更为乐观。他们认为,在经济出现衰退及债权人纷纷清理呆账的大背景下,不少公司,包括一些知名公司还将继续调整,裁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无论如何不至于演变为一场恶性的公司倒闭风潮和经济的衰退。

  他们还认为,裁员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经营没有前途。美国运通金融咨询公司总经济师丹尼尔·劳芬伯格的观点令人深思。他认为,相对于目前的“恶劣形势”,上世纪90年代前期是网络公司最暗淡的时期,当时网络企业所面临的困难要比现在大得多,几乎所有的老牌IT公司都在裁员。劳芬伯格说,当年那场危机的根源是新老技术的交替,代表着封闭、稳重的大型机械系统面临着向开放、灵活的分布式、网络化系统的挑战。然而,待危机过后,一批原来的小角色成了网络业的新霸主。微软、英特尔、思科这三颗巨星就是在那场危机之后大放光芒的。

  劳芬伯格认为,到现在,众多企业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口。但是,同过去相比,企业现在的裁员蕴涵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积极的目标。企业的前途并没有暗淡,他们正在积累,在调整中蓄势。待裁员风潮过后,新的一轮发展将势不可挡。(夏文辉) 


摘引自《中国经营报》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