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文全称“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如今在中国越来越“火”,报读MBA,已成为一种档次甚高的时尚,以致有人将1999年称为“MBA年”。国企改革的全面推进,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都在呼唤着一批职业企业家的成长。但在社会满腔热情地追捧之余,我们仍要呼吁:中国需要MBA,中国更需要高质量的MBA。
本月10日晚,美国捷普电路公司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教学中心召开了一次企业招聘推介会,20个高级经理职位,6-12个月的美国职业培训条件,令推介会现场异常火爆。据该公司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方文兴介绍,捷普明年准备在广州黄埔开设一家大型工厂,急需经理型人才。他们此前中国业务的高级经理都是香港人或者台湾人,而此次他们选择了中国的MBA,原因很简单:他们需要熟悉中国环境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前用香港、台湾人代替是没有办法,因为以前中国没有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人才教育,现在不同了,中国有些大学培养出了他们需要的人才,而使用这些人才的成本肯定比引进经理要低。
这些年一直有人在呼吁:中国要注意经理人阶层的培养,中国太缺乏这类人才了。与之遥相呼应的是教育市场的积极配合,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60多所大学拥有了MBA证书的颁发权。中国也掀起了MBA热潮,去年全国MBA的报名与招生比例迅速上升到7:1。在我们还在讨论中国MBA教育中存在种种问题的时候,国际大公司已经盯上了这个刚刚起步的市场,已经到这里来掘金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人在谈论MBA,可并不真正理解MBA。一些人认为它只是一般的管理学硕士,其实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祁军副教授认为:MBA是一种实践性教学,而不是传统的理论探讨。它的实践载体就是案例教学。但很多人对案例有误解,认为中国MBA教学中所用的案例基本是国外的,没有中国特色。其实案例的本土化固然重要,但并不能说明哈佛的案例会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中不成功,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就是证明,即使在零售、饮食行业也是如此。另外,MBA注重精神的培养,还提供了广阔的眼界。所有这些,都使得商业界将视线投向MBA教学。
祁军也坦言,中国MBA教学也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理论转化为实践较慢等不足,但如果把MBA看成是一件商品的话,它在市场上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过程。MBA虽然被炒作很多,也很热,还有人在谈论MBA的市场价格是多高,可现实却是中国的MBA市场还没有被真正地唤醒。市场经济越成熟,对MBA的需求就越大。
曾经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上过MBA培训班的廖创兴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施敬铭先生对中国MBA的看法是:MBA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很快,但良莠不齐。这种批评有很强的现实性。就像很多家电行业,你有我也要有,一哄而上,结果只有几家生存下来。如果把MBA看成是一种商品,它的市场价格在一个非市场化的条件下是很难实现其市场价值的。
在混乱的市场条件下,需要有创造名牌的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00级的全职MBA班的几个同学就说:他们读MBA付出的代价不仅是6万元的学费,而且还失去了工作、升职的机会等等,机会成本较高,可他们认为很值得,因为他们选择了名牌,自身也在创造着名牌。他们认为,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自身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来实现的。
如果你翻开清华MBA的招生广告,有这样一句话会吸引你的注意:MBA不是品牌,精品MBA才是名牌。另外的一些招生广告上,也出现了“是狮子就站在狮子的行列里”的煽情话语。看来,突出差异,突出特色,将会成为各家MBA院校竞争的一大法宝。某位教授坚持认为,将来毕业的MBA学生在名片上肯定不只印MBA三个字母,而是要在后面加上括号标明自己出自哪个校门。
有专家指出,从MBA的教育史上看,美国大学办MBA已近80年历史,社会需求依然强劲,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办MBA的历史很短,需求一定会继续持久地增加。目前,品牌的决战也已悄悄打响。另一方面,有不少教育专家反复鼓吹“将来虚拟大学、虚拟商学院将会大行其道,名牌教授吃香,平庸院校只有死路一条”,又使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平添了几分血腥。国外的商学院也早就窥视着这块丰厚的市场,《经济学家》杂志已经载文宣称,只要国家的政策有所松动,国内商学院将面临的就是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强力竞争。
当然,还存在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强强联合。今年9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将要推出一个EMBA的项目,合作方是美国商学院中排名第11位的卡尔森商学院,招生的条件是拥有TOFEL或GMAT的成绩,学费是3万美金。虽然美国的MBA文凭诱人,可符合条件的人又有多少呢?可能这是一次创名牌的壮举,但其市场反应将会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中国加入WTO与MBA人材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WTO,必然带来新一轮的外商对华投资,已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也会扩大经营规模,国内企业也将加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因此今后对通晓跨国经营管理知识和规则、了解中国国情、并具有较强国际沟通能力的MBA人材的需求将可能大幅增加。目前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把搜寻MBA人材的目光转移到了国内一些中外著名院校合办的MBA项目上来了。他们主动寻求与这些院校进行长期的人材供给合作,并对人材的培养提供相当数额的赞助。
一些跨国公司的人士表示,这种趋向产生的原因在于这些院校注重学生的商业道德与品格的培养,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教学方式,国际一流的教学资料与案例,实行了全英文教学,所有专业课程都由从国外著名商学院学习归来的中国教师和国外教授执教(如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国际MBA项目)。从而不仅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商业道德水准,而且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知识。学生既了解中国国情,同时又具备从事跨国公司管理和国际业务的沟通能力。
MBA,你的市场有多大?
有资料显示,中国需要35万名高级经理,现有MBA毕业生不过3000人。目前,我国MBA的招生规模为每年2000人,而美国目前MBA毕业生每年达7-8万人。中国拥有的MBA毕业生与12亿人口、1.5万国有企业、上百万工商企业相比很不相称。有观察家指出,中国要满足目前大约35万名经理人才的需求,若以每年2000名的速度,则需要170年的时间。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对MBA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目前国内不少具有远见卓识的国企已感到高级管理人才在企业未来之路上的重要性,并开始有计划地投资。深圳一大公司就斥资100万元邀请其它企业共同筹资400万元,在清华等4所名牌大学设立奖学金,办工商管理博士生班。但也有人认为国内目前的环境并不适合MBA发挥优势,因为非经济的因素太多,而且,国内的MBA教学质量还比较低,目前中国的MBA还够不上高水平的管理才能。
国内MBA教育的主要形式
1、国际合作项目。如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与欧盟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传统的学院式学位制教育。由60多所院校举行全国联考,学制两年半。
3、企业管理人员在职MBA学位教育。由企业干部培训主管机构推荐,参加全国统一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入学考试。
中国MBA招生情况
MBA教育1908年首创于哈佛商学院(HBS),在中国的发展始于80年代初期。
自1984年起,由原国家经委与美国、欧共体、英国等陆续联合举办国际合作工商管理培训和MBA教育项目。1986年12月16日,38名中国学生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荣膺MBA学位,他们被誉为“中国经济管理黄埔一期”。
1991年清华、人大等9所院校进行国内院校MBA教育的试点,首届毕业生86人。到1999年拥有颁布MBA证书资格的高校数目上升到56所,分布在19个省、市,覆盖了20个部、委系统。
据资料显示,到1998年MBA招生规模已达到4200人左右,在校MBA研究生上万人,再加上企业在职人员攻读MBA的人数,MBA年招生规模6724人,1999年达9000人左右。已获MBA学位的近3000人。
摘引自《央视国际》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