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要靠事业留人

[关闭此文章]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杨宜勇日前指出,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将不遗余力地抢夺国有企业乃至民营企业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谨防国企人才外流。

  杨宜勇说,加入WTO的显著标志就是外资企业或者说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更公平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迫使中国被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之中,由于物资和服务市场的相互开放,使得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开放。开放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提高竞争力,将遵循人才本地化原则,不遗余力地抢夺中国国有企业乃至民营企业的优秀人才,从而使国内人才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因此,在认清大趋势的同时,中国对短期内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忽视和放任,要研究开放的、市场经济下的人才政策。

  国有企业在加入WTO之前已有不少人才流失,加入WTO之后流失会更多。那么,国企应该如何留住人才呢?杨宜勇认为,首先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过去由于体制的原因,国有企业对人才的使用有一种垄断性,因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用人之道,在一种并不良好的环境中以低成本利用着高价值的人才。其次,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先进企业文化。现在许多国有企业意识到人才的报酬问题,也提出以高薪聘请高素质人才,这固然很好,但除了报酬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事业留人”。真正意义的人才注重的是自己的成长性及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否与企业经营理念紧密相关,即对企业有认同感。企业文化很重要,要真正留住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就得靠事业留人。这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杨宜勇指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吸引人才单靠企业一个层面的努力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整个国家,各个城市都存在如何吸引人才的问题。其中,制度、政策、环境最为重要。二战以后为什么全世界的人才都流向美国呢?关键就是美国有一套相当好的能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制度,对企业的管制比较松,有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企业在宽松的环境下才能自由、充分地设计出有利于各种要素流动的企业制度。相反,亚洲各国都存在政府干预过多而企业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的问题,因而不单在中国,亚洲其它各国也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现象。

  除国家外,城市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吸引人才的环境。1999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以顾问的身份参与了香港特区关于未来十年发展规划的起草过程。其中香港的制度设计体现了以吸引人才为目的的理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观念转变。以前提倡让人才适应环境,适应企业制度,现在则意识到要让制度适应人才,以人为本。

  杨宜勇认为,就目前而言,中国国有企业在不断改革制度、营造环境的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竞争方面的弱势,一条最快捷的途径是走合资、合作道路,即利用自身优势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以外资企业的一些先进制度来改造原有国有企业的不利环境,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加快学习步伐,为未来进一步打好基础。另外,国有企业还应注意到挖掘和使用潜在人才。尽管目前确实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但过去由于机会的限制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的人才,在今后关注、尊重人才的环境中可能会脱颖而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才的短缺,这是解决入世后国有企业人才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国加入WTO后,短期内确实会造成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应对的关键是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环境,以自有优势吸引并发掘人才,不必过分惧怕。从长期来看,入世后对人才的竞争非常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有利于国家、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人说,加入WTO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其意义不亚于第一次。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中国加入WTO对未来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它提示我们,在世纪之交要重温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所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在新的时期以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才竞争,并以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人才,最终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中国在21世纪的全面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辉煌。


摘引自《市场报》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