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生物科技,新经济还是新泡沫

[关闭此文章]


  回顾2000年纳斯达克,生物科技类股票表现非凡,相对于网络计算机类的颓废,大有取代网络成为新经济热点的可能。而国内的生物科技类股票也似乎受影响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纷纷上扬,成为近期国内股市的亮点。

  在去年纳斯达克狂升至3月10日的5048.617点的过程中,高科技股辉煌之致,其中生物科技股走势更加突出。即使在纳斯达克见顶回落过程中,生物科技股也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有关研究报告表明,在1998年10月8日—2000年3月10日期间,纳斯达克综指上涨255.76%,计算机类指数、电信类指数分别上涨322.04%、295.85%,而生物科技类指数更是强势上扬393.59%。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股三大指数全部下滑,而反映生物科技股走势的AmexBiotech指数却大幅上涨了59%,纳斯达克的生物科技股指数也上涨了24%。在年底的暴跌中,生物科技类相对于网络计算机类依旧表现良好,特别是生化制品、癌症、疫苗等有密切关系的生物科技股尤为出色。

  生物科技是继网络之后兴起的又一高新技术产业,由于近年来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未来不可限量的预期而成为纳斯达克新的投资热点,其中以基因药物的研究、开发最为热门。现时的生物科技业,如同70年代时的电脑业和当年的网络概念股一样,凡是带基因字样或进行基因研究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在股市上备受关注。例如CELERA公司(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竞争并数度领先的美国私人公司),于1998年5月成立,目前股价居然已经超过了微软。有人甚至预测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将会是基因的年代,生物基因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富,例如AMGEN公司,1997年曾转让一个与神经中枢疾病有关的基因,净赚3.92亿美元。洛克菲勒大学,因为申请了一个肥胖病基因专利,迄今已有1.4亿美元进账。

  从2000年纳斯达克的表现中我们可以发现,引发广大投资者对生物科技类上市公司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这类上市公司股价上扬提供了动力源泉的主要因素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对生物基因上的巨额投资。如AGEN作为生物科技公司的领头羊,在1999年的研发经费就高达8.23亿美元,占其当年销售收入的27%,2000年的研发经费也在8.75亿美元左右。另外政府也积极介入这一领域,美国投资30亿美元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随后,英、日、法、德、中等国也先后加入。2000年下半年风险基金对于互联网投资放缓甚至倒退,但在医护和生物科技方面的投资却有增无减,第三季度医护投资激增70%至11亿美元,同期的生物科技投资亦由4.06亿美元倍增至9.77亿美元。

  如此巨额的投资也打造出不俗的业绩。以AGEN为例,AGEN是美国生物科技股,凭借着其成功开发的两个基因重组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其市值成长到1999年的400多亿美元,销售收入3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净收入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每股收益1.02美元,同比增长24%;股东回报率增长达130%。如此良好的业绩无疑给饱受折磨的纳斯达克投资者新的希望和期盼。

  生物科技目前正进入一个产业发展的巅峰期。富兰克林基金经理人寇特-艾姆斯特曾表示,现今同时有180种左右的产品位于临床测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说,在未来的2年内,在市面上会看到将近有90种以上的新药产生,和历史相比,是相当惊人的成长,因为在过去20年,约只有90种的新药能够上市。而且目前全球约只有14家生化科技公司是处于有获利的状态,然而随着基因科技的进步,至2001年以后,预期将有40家以上的公司可以获利。可以说生物科技类股票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纳斯达克甚至全球的新宠和领头热点。

  由于生化科技股不受景气循环的影响,也不会受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影响,因为该产业投资特别需要仰赖专业人员和技术,一般人不易获取相关信息,所以股价完全和新药、新技术开发以及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公布的结果有关,常被一般法人视为资金的避风港。其实选择好的生物科技类股票投资并不容易,其股价个别差异很大,而大部分产品开发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开花结果以及三个阶段的临床实验且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只要新药、新技术被核准,股价随即应声大涨,可如果开发失败或者没被核准,所有的投资都会化为乌有。据调查,同网络公司一样,目前绝大多数生物科技公司仍处于发展阶段,不盈利甚至亏损,它们只是年复一年把成百万美元的钞票投入诱人的处方药及其他药品的研制之中。

  面对新经济的代表之一———网络泡沫的破灭,投资者有着惨痛的教训。全球共有210家新生的网络公司在2000年倒闭,其中,电子商务公司占109家,ICP占60家,ISP占27家,使投资人蒙受15亿美元左右的损失。因此我们在为生物科技快速发展欢呼的同时,也更应该警惕在此背后是否可能有更大的泡沫正在酝酿。建议面对快速发展的生物基因概念股,投资人还是小心为上。(华宝信托 陈巍强)《国际金融报》 (2001年01月08日第四版)




摘引自《人民网》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