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专访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张瑞敏

[关闭此文章]


  对于刚刚当选“2000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一位专家的评价是这样的:第一个让世界佩服的中国企业家。还有一个专家给张瑞敏封了个“企业管理大师”的称号。在“2000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圆满结束后,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陈大会在青岛对张瑞敏做了专访。

  陈大会(以下简称“陈”):我们首先祝贺你当选2000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张瑞敏(以下简称“张”):谢谢。

  陈:请问您一个问题:中国企业界的封面人物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我认为就是创新。创新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能使企业做得更好,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

  或者说你的创新思路不仅带动了你的企业,还能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陈:您自己给自己打一个分呢?

  张:我认为我们应该是合格的。我们所做的不能说是非常完美,但是每天都在探索,每天都在突破。

  陈:您觉得中国具有榜样性的企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张:对内它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对外它必须是国际化的。如果到现在为止还不具备国际化的观念,不具备国际化的结构,或者说你对国际化干脆就比较陌生,那这肯定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陈:现在您荣升为海尔的CEO,您解释一下海尔的CEO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

  张:严格地说,一开始我们对CEO并不是非常理解。

  陈:感兴趣吗?

  张:感兴趣。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在美国设立了工厂,在美国有营销公司,有设计公司。到美国去人家总会问:你是总裁,CEO是谁?我非常奇怪:为什么一定要CEO呢?董事长总裁不就行了吗?后来我们发现,实际上这是企业做大了之后国际化的需要。CEO再说得简单一点,应该是企业的一个设计师。

  陈:有人说您做CEO是另一种隐退,是吗?

  张:没有,而且我从来不认为是这样。要么你就退出不要干,只要在这儿干,你必须是第一线,你必须全力以赴。德鲁克在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就是21世纪的管理挑战,里头说得很清楚: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管理人员必须御驾亲征,你必须到第一线去。所以在企业里还有什么隐退,要不就退休。在这儿你必须是第一线,因为所有的决策都是你来做,所有的活儿都是你来承担。

  陈:我们发现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是由一个人来带领的。那么在中国,一个人带领一个企业

  到底能够走多远?

  张: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是一个人在带领着走的话,他肯定不会走远,或者不会生存多长时间。

  陈:您觉得在您的带领下,海尔这16年走得还不够远吗?

  张:正是因为16年并不算太短,它不能说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带领。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综合了大家的智慧,当然我说的是集体的智慧,最后拍板是由我来拍板。但是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你一个人在这儿独断专行,我们其实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仅仅一个领导班子。而是全体的员工,对一种理念的共同认同。这个其实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认同了,迸发出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陈: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外国男孩,有人打了这么一个比喻:中国男孩是张瑞敏,中国企业家的代表。那么跟您站在一起的那个外国男孩是谁?在您的心里有没有做过一种比较:坐在我张瑞敏对面的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谁?

  张:我认为做得最好的,就是美国通用电气的威尔奇。他使一个非常庞大的王国在20多年这样长的时间里保持了高速增长,而且包括在新经济时代仍然能够延续,非常非常不简单。

  陈:您研究这个人有多长时间了

  张:16年。从开始干那天就研究。美国通用电气的威尔奇、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还有盛田昭夫。

  陈:作为企业家,这两个男孩什么时候能够并排地站在一起。

  张:如果说规模的话,那就很遥远了。我们和他的规模差距很大,但是就创新精神来讲,我认为此时此刻我们绝对不会逊色于他,我们完全可以和他坐在一起。

  陈:我发现您经常会提到国外,经常会提到美国。那么有的观众可能就想问一个问题:张瑞敏有多少成份是中国,多少成份是美国?

  张:因为在企业的发展历程当中,好多管理的理论、好多成名的企业都出自于美国,而现在的美国你不能否认它是世界上最强的一个经济大国。我们现在要做企业,首先要向人家学习。

  其中有很多好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失败的东西、失败的教训,这都可以供我们借鉴。美国人都可以把海尔的案例拿到哈佛大学去,我为什么不能学习美国好的东西?

  陈:这些东西已经占到您的百分之多少?

  张:美国的最多,还有些日本的。学习美国的创新精神,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

  陈:我记得一年前我曾经给您提过一个问题,但是您当时没有给我一个回答。就是在海尔的宣传材料上能看到一些对您的宣传文字,比如说:张瑞敏是高山,张瑞敏是大海。但是在微软,你不会看到比尔·盖茨是高山、比尔·盖茨是大海。您认为企业对一个人的顶礼膜拜……

  张:像你刚才所说的,企业对领导人非常信任不是一个坏事,而且我认为非常非常需要。它需要你对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有这种感情。反过来说,如果企业领导人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在这儿做。你必须有这种魅力,你必须有这个能力,使所有人都感到你做得是对的。对的,你干就没错。这有什么错的,必须这个样。

  陈:在这点上不需要向国外学习吗?

  张:国外完全一样,一模一样,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它没有表达出来。我可以告诉你比这个还要再厉害。到美国通用电气去,它会把威尔奇捧成神,所有人都认为威尔奇就是神。

  陈:但是也有人对这种个人崇拜表示担心,您不担心吗?

  张: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个人崇拜,只有市场认可。今天市场认可你了,你说崇拜也好,狂热也好,都无所谓,因为市场认可你了。但是你头脑热了,明天被市场抛弃了,谁来崇拜你?只有市场是试金石。

  陈: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个世纪也开始了,作为中国企业家的代表,您准备对其它的国内企业说一句什么样的话呢?

  张:我们现在美国有工厂,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工厂,都在推行这个中国的名牌,推行海尔,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势单力薄。因为有一些中国的产品,在国外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就会被人认为:中国货就是不好。你自己在那儿老是表白:我这个中国货比那个中国货要好。

  这不行,你这种表白第一是苍白无力的;第二你不能说其它中国货不好。那你现在应该怎么做?没别的办法,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把自己的品牌做好,都珍惜“中国造”这三个字。

  陈:我们很多观众知道张总获过很多奖,在这么多的奖项当中,您最喜欢哪一个?

  张:1988年获得的一块金牌----电冰箱行业评的一块金牌,是中国电冰箱市场上第一块金牌。

  这个可能是我终身难忘的。整个海尔腾飞就是从这块金牌开始的。

  陈:你有没有希望得到什么奖?

  张:希望什么?我又不知道全世界顶级的奖是什么?

  陈:但是如果有的话,您希望拿到它?

  张:如果有的话,我会竭尽全力去争取的。

  走进海尔的大楼,您会看见两个大标语:一个是“海尔是海”,一个是“中国造”。难怪一位专家评价张瑞敏和海尔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运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大海深不可测,但愿海尔在国际化的路上一路走好。


摘引自《CCTV经济半小时》


[关闭此文章]

 
 
网页制作:浩竹猎头中心网络部 (1999-2001)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