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即下周一,是国家教委规定可以在校园内开始举办招聘会的第一天。记者了解到,清华和北大校园里的招聘计划已经做到了年底,超过百家的企业早已提交了申请书。各高校就业分配办公室的老师们整天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接待企业来访以外,还要面对其他高校的访问、大量应届毕业生的咨询,甚至外校学生的电话。通过这些繁忙的景象,我们已经隐隐嗅到硝烟味。即将开始的校园招聘会将决定新世纪第一拨高校人才的走向。
■校园里:大企业纷纷抢滩 “天之骄子”备感就业压力
11月17日,记者来到这块未来的战场,体验一下这里激烈的气氛。
在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橱窗前,学生们都仔细阅读着招聘会的计划,而橱窗里出现的名字无一不是如雷贯耳的大牌企业,华为、波士顿、毕马威、贝尔、联想、IBM、麦肯锡、壳牌、中国银行、德勤、TCL……北京大学的招聘信息干脆搬到了网上,重复的不谈,方正奥德、英美烟草、Intel、科尔尼、高盛、广东溢达、中讯通信、高露洁、大唐电信、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汇丰银行、IWV、宝洁这么多场招聘会竟然能够挤在一周内进行,着实让人佩服安排者的智慧,当然也将用人单位“先下手为强”的意图表露无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如此集中地看到各大公司的人事部经理频繁出现实属不易。
忙着抄录信息的学生们好像并没有这种感觉,记者随便采访了几个正在抄录信息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在为招聘的事发愁,也都感觉到人才竞争的压力,听说每家跨国公司只招收几名学生,如何让自己从几百份简历中脱颖而出实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专业不太热门的学生,更是如坐针毡。 ■企业:共同需求使竞争更激烈 猎才树形象两不误
记者在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采访时,正好碰上了来签订具体安排下周招聘会事宜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上海贝尔的李先生和斯伦贝谢(亚洲)的邓小姐,于是记者就借机采访了他们。
对于名牌大学的兴趣应该是他们走到一起最大的共识,他们都认为,这里的学生个人素质高,基础扎实,可塑性强,如果还拥有团队和敬业精神那就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在这里做招聘专场,可以树立自身的形象,因为这些学生将来都会就职于各大企业,此时的宣传无论对招聘本身,还是今后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另一点共识就是,双方都感到一种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带来的压力。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计算机、通信、金融等专业的人才需求急速上升,每家企业几乎都在搜罗这样的人才,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各大公司从数百份简历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那几个人都是同样的几个人,所以从开始的挑选学生的角色一下子就转变为被学生挑选的角色,这也是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谈到各自公司的特点时,贝尔的李先生表示,他们希望招收一些风格稳健的学生,这是由他们的企业文化所决定的,还要有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些都是他们非常看中的。斯伦贝谢(亚洲)的邓小姐还表示,他们每年招收的员工里至少一半是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更具有创造力,思想更活跃,更不怕挑战,这也是他们公司的一贯作风。看来事先了解招聘公司的企业文化背景对于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就业指导中心:外企就业优势仍在 其他高校学生蜂拥而至
记者从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陈老师和北京大学就业指导办公室的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共同的讯息,就是国有和民营企业正在渐渐发觉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单位加入到这次人才争夺的大战中。上海人事局和宁波经济开发区都成立了招聘代表团,专程来北京寻找优秀人才,华为、TCL、中国银行等很多企业,更连续几年进驻校园,招收了大批学生。但两位老师也指出,在竞争力上,国企和外企依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距,学生们的首选还是国际跨国企业,优厚的待遇、更多的培训机会、更多的出国机会都使其成为众多学生“倾心”的对象。 虽然,招聘会是在清华、北大召开,但参加的学生却并不都是本校的学生,根据历年的经验,从北京其他高校赶赴这里参加招聘会的学生为数不少,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本校学生的参会。也是出于对自己学生的保护,今年开始清华大学的招聘会必须持借读卡方可进入,其他学校的学生要想争取额外的机会就只有到北大去碰碰运气了。
在两所学校的校园网上,都刊登了详细的招聘通知,另外,还有招聘技巧、政策法规等一些服务性的介绍,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即时了解到招聘会和录取情况,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轻了就业中心的工作压力。
■学生:本科生就业比例下降 出国热有增无减
根据清华大学的统计,该校去年本科毕业生约2400人,其中70%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和继续读研,只有不到30%的人选择了直接工作。今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直线上升,北京高校报考人数已超出去年8000余人,由此推断今年直接参加就业分配的本科生所占比例可能会下降。 导致继续深造人数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面临的是就业的压力,本科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再稀奇,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次,读研也是等待下一次出国机会的一个好方法,既可以继续攻读专业知识,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GRE和托福等英语成绩;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已经在学校里待了这么多年,出去工作实在不适应,所以干脆准备以后留校工作,读个研究生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虽然,今年北京对本科生留京放宽一些限制,例如规定到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可以不受生源限制等等,不过好像学生们对留在北京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热情。沿海城市和特区的发展都得益于宽松的用人机制,更为开放的用人理念为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机会。很多学生表示,如果在外地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完全可以到那里去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到,无论企业、学生还是学校的思维方式都非常实际,这表明企业进校园招聘这一模式已经基本走向成熟,人们对“人才”的理解也越来越准确。希望今年的招聘会上,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准确分析企业的需求,找到自己的位置。
■未来十年人才需求务实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预测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有较大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六大技术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技术核心的生物技术;作为高科技前导的信息技术;作为高技术基础的新材料领域;作为高技术支柱的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六大技术可以形成9个高科技产业,这些产业是今后10年内我国大力发展的技术产业: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海洋产业。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八大类:
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
摘引自《北京青年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