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才战略有特色

[关闭此文章]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的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比例名列前茅。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就有“科研在英国,开发在美国”的说法。在生物、医学、信息、金融、教育等领域,英国人才济济。仅在英国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比其他欧盟大国一个国家的获奖人数还要多。

  在人才战略上,英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措施和做法。首先,英国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对人才流动采取比较自由放任的宽松政策。英国政府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货物、服务、资本、信息都是高度流动的,人才也像其他商品一样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流向报酬高的国家,政府很难用政策来限制。英国每年有不少高科技人才受优厚报酬的吸引流向美国,英国对此并不刻意限制,而是执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有关部门算过一笔精明的细账:一个优秀的英国互联网人才在美国一年可创造利润1000万美元,但他个人每年回英国消费,以及他将部分资本注入伦敦金融城,最终能将600万美元花在英国。

  从这种指导思想出发,英国人才政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限制人才的流动,而是在创造人才回流的宽松环境和创业条件上下功夫。例如:英国牛津大学的许多教授到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供职,这些美国大学为他们提供的报酬有的甚至高出牛津大学一倍。牛津很难与财力雄厚的美国大学打“价格战”,但他们在适当提高老师待遇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努力保持自己的特色。最终,许多在美国任教的教授由于留恋牛津大学特殊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学风,几年后又回到了牛津。

  其次,英国的人才观念是极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英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人才辈出,但在高科技应用领域人才并不很多,因为英国不愿意在这方面先期投入大量的培养经费。但是,英国往往能在高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奥秘就是,英国认为与其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培养一个高科技人才,还不如花钱购买一个高科技人才已经创造出来的成果。一个拥有很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人不一定就是难得的人才,但一个已经创造出科研成果的人必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英国一直在耗费巨资吸收这一类人才,并以重金购买其高科技成果。

  再次,英国瞄准的是全世界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和使用本国人才。大量外国人在英国供职,已经成为英国人才市场的一大特点。近几年,英国高科技领域有不少人才流向了美国,但英国也从英联邦及欧盟其他国家吸引了不少同类人才。英国政府规定,英联邦国家的技术人才不需要办理工作签证,就可以到英国工作两年。这种广揽人才的做法从英联邦内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吸引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英国的信息产业近年还向中国和印度人才敞开大门。例如:在著名的英国硅谷公司,中国人和印度人就占很大比例。这些外来人才在知识和素质上丝毫不亚于英国本国人才,他们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英国本地人才的流失。

  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外来人才,英国政府这几年还开始倡导“多元文化”和“多民族共存”。今年10月,英国又对外来移民的工作许可证制度进行了调整,重点是放宽对外国技术移民的法律限制,估计今后每年从发展国家中移民英国的技术移民将达到10万人左右。

  最近,英国还在人才政策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不久前通过的科技白皮书中,英国政府规定,今后将对高科技研究、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倾斜政策,国家将拨出专款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其中由英国政府认定的几百名杰出人才的年薪将达到10万英镑以上。另外,政府对人才的定义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人,而是覆盖面更加宽泛,包括金融、科技、教育、信息、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另外,判别人才的权力也下放到全英的著名跨国公司、科研机构等,它们将拥有自行签发工作许可证的特殊权力。只要大公司雇用的海外人员,英国一般都将这些雇员视为人才而发给签证,而不再管他们是否有硕士学位,因为英国政府相信“大公司不会雇佣傻子”。

摘引自《光明日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