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此文章]


  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对各类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已呈白热化态势。

知识经济:引发全球人才争夺战

  近期一份资料显示,美国硅谷是全球高新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但这里的人才短缺比例仍高达10%,职位空缺高达34.6万个!硅谷聚集了全美96%的半导体公司,是美国乃至全球信息产业的中心。硅谷出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缺口,已经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共同关注。

  以高新技术为显著标志的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无疑给一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带来了福音,但由此所造成的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也令人不无担扰,而高新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更是信号频闪。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不久前发表的报告,1—8月美国各行各业创造了160万个技术岗位,但有一半的岗位空缺。

  另据报道,知识经济急需人才的短缺现象在其它国家和地区亦有体现:在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的供需缺口在160万人到445万人之间,其中最为紧缺的是信息技术人才;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急缺60万人。

  早在今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向国会提出了一项人才引进计划,在2001年至2003年,美国引进高科技人才的数量将从目前的每年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宣布,德国将出台一系列有关从国外招聘信息技术人才的新政策,尽快“网罗”两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德国内阁还通过了向从非欧盟国家引进的信息技术人才发放“绿卡”的规定。英国在2000年预算中提出,放宽向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人才发放劳动许可证的限制。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征税的最高税率已减至当地人的58%。日本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比例在今后几年达到30%。今年7月,南非政府决定修改移民法,放宽对外国人才的限制,以促进南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老外”抢才:战火烧到中国本土

  据说,在硅谷正在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问:什么使硅谷得以运作?答:IC。但这个IC并非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的常用缩写字,而是指印度人和中国人(IndiansandChinese)。

  其实,早在9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人才就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首选目标。

  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级人才已经成为“老外”争夺的重要目标。据有关媒体透露,在美国的41万留学人员中就有4.3万是中国人,在各国留学人员中名列前茅。今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放宽从国外引进人才的限制,将原定每年引进6.5万人增加到11.5万人。一份内部资料显示,日本每年从中国聘去工程师8000人,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全部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研究人员,而在国内的“三资”企业中,已有100多万出类拔萃的优秀青年人才承担着中层以上技术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一些国外企业还极力向高层人才的“源头”渗透,采取诸如发放巨额奖学金和设立科研机构等办法猎取“优先用人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30所国家重点高校设立了有外资参与的奖学金,其中约一半受外资企业左右。在清华大学近100种奖学金中,外资公司占了一半,且数额巨大;北京大学的400多万元奖学金中,外资公司就占了300多万元。一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甚至把争夺人才的战火直接烧上了中国本土。1998年,比尔·盖茨在我国建立了微软研究院,直接从中国境内挖人才。面对丰厚的个人待遇、优厚的发展环境,国内一大批杰出的计算机人才或为金钱或为发展,纷纷“移情别恋”,两年来已有60多名中国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投奔微软中国研究院。

  “让一流的人才去解决一流的问题”是微软独特的人才观。“我也许不赞成你,但我支持你,让你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这是在微软最流行的一句话。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凌志军先生坦然面对媒体的采访:“在这里工作,你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呆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刘大印离开清华的理由也大致如此:“你能给我什么,这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能让我做什么?”

  微软引才的举措并非匠心独运,在国内的一些外企留住人才的高招也正是通过晋升、加薪、培训、旅游等手段来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份调查显示,为留住优秀人才,外企采取的措施依次为:提供晋升机会,增加薪水,提供特殊培训机会,提供高薪和更好的福利,提供住房,参与分红,提供更多的海外培训机会,提供境内外旅游。

居安思危:为失重的天平加砝码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引发了经济和社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的层出不穷,而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在人类知识总量每5年就要翻一番的信息时代,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的严重短缺,实乃必然现象。为此,在全球性的人才争夺战中,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凭借其资金和科研环境优势强扯“招贤旗”,已是尽占先机,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却应对乏力,人才流失更是雪上加霜。1999年美国发放的11.5万份特殊科技人才签证中,印度科技人员占4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多万人,除去仍在境外高校、科研单位学习的10万人外,学成归国的仅为33%。

  有关专家指出,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之际爆发的全球性人才争夺战,必将对21世纪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发展中国家如不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就会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人才总量位居全球之首,但高新技术人才所占比重却微乎其微。如何应对经济大国的人才“掠夺”,有关人士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扎紧篱笆,防患于未然。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求突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管理体制,确立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地位,着力优化人才环境,以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优势产业为中枢、以优秀人才为纽带、以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载体、以技术成果的价值形成为途径,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人才成长和企业技术创新。

  二是在运行机制上求突破。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社会的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政府通过法规和政策引导人才流向,通过市场引导人才,共同开发人才资源;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节下,按照市场规律,由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人自主决定资源投入、培养方式及流动方向,逐步建立起上下联动的市场反馈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三是在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建立以市场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借鉴发达国家“泛股制”的形式,推行经营管理人员持股经营,科技人员技术、专利入股,期股、期权奖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以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为突破口,适当拉开不同层次人才的收入差距,促进人才价格机制的形成,适应人才竞争国际化的要求。

  科技实力和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国与国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科技实力和人才素质的差距。近年来,各地竞相构筑人才高地的创新举措令各类人才欢欣鼓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即将爆发的新一轮全球性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定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摘引自《北京青年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