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越来越年轻了

[关闭此文章]


   在纳米材料领域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我国科学家卢柯,最近刚刚获得了第三世界科技组织网络应用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此时的卢柯,年龄只有35岁。

  细心人不难发现,如今科学家的面孔是越来越年轻了。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国际性讲坛,都活跃着年轻科学家的身影。

  来自国家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科学院的消息说,自实施创新工程以来,科研队伍年轻化的步伐大为加快,年龄在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到了62.9%,进入创新基地的年轻人更是大大超过了这一比例,占全部科技人员的71%,其中45岁以下的正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部正高级人员的43%。

  在学术界,资历固然是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却不是唯一的度量衡。特别是在当前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的形势下,资历往往又容易成为突破与创新的桎梏。事实上,自古以来人类的绝大多数发明或发现都是由资历浅薄的年轻人取得的。像我国青年科学家程京,他率领科研小组在世界上独创性地利用电磁方法研制出主动式生物芯片,从而在生物芯片这一高新技术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一次演讲中笑称自己是“努力奋斗,曾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他深有感触地说,他26岁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38岁时在激光照排领域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

  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睿智和清醒,为年轻科学家们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汤心溢,30岁,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在红外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谭铁牛,34岁,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在学术研究和院所管理方面皆有建树,被称为“全才”。而卢柯在纳米金属材料制备科学领域,更是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他首次发现纳米金属铜样品在室温下具有超速延展性;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金属铅纳米薄膜的过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程京在美国曾研究出世界首创的专利成果——生物芯片实验室,他说,国内的大环境越来越好,只要你是人才,只要你加倍努力,完全可以做出规模较大的事业。

  严纯华,北京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话或许代表了这一代年轻科学家们的共同心声。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越来越多的政策在向年轻学者倾斜,这就需要我们用肩膀去扛。

  人们欣喜地看到,论资排辈的框框正在被打破,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才已脱颖而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科学家群体定会给明日的科技增添新的色彩。

摘引自《经济参考》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