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造就国际竞争人才

[关闭此文章]


  这学期,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的大三学生又多了项新任务:每学期至少听三次英文学术报告。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已有三个年级六个班,这个班有点“特殊”,学生来自清华大学的其他院系,老师不仅来自于清华大学,还来自全北京,乃至全国的一些院校和科研院所。“学校给了我们许多特殊政策”,负责基础科学班工作的尚仁成教授说,清华大学希望基础科学班能为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也为一些交叉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希望它能成为“科学的登山队,教改的试验田”。

为冲击诺贝尔奖培养后备力量

  1997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有感于诺贝尔奖得主中没有一位具有中国国籍的现状,在清华大学创建了“高等研究中心”,他希望清华的“高等研究中心”也能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所一样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1998年,为在本科生中培养未来能进入“高等研究中心”的后备学术力量,设立了“基础科学班”。

第一批学生进入专题研究

  现在第一批基科班的学生已经三年级,开始设立了“专题研究”课。在物理系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小黑板,54名同学的名字大多数已经上了板,同时出现在小黑板上的还有近30位教授的名字,尚老师介绍说,现在98级的同学中的40多位已经开始“分流”,具体地讲,就是请校内外的老师作为学生的导师,由导师出一些小的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导师,开始进入一些研究课题。

  在那块小黑板上,记者见到了李衍达、周炳琨、李惕碚、张跋、陈难先等院士和饶子和、杨卫、范守善等著名中青年科学家的名字,据介绍,学生们的导师不仅来自清华大学的各个院系,同时还有其他院校及科研单位的老师,比如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中国科技大学等。从本科三年级就开始作专题研究的学生并不多,这可能也是基础科学班的一大特色吧。

  “我们的有些老师在他们自己的院校也没有时间给学生讲课”,基科班大三的学生小史很骄傲他们有非常优秀的老师。尚老师介绍,去年他们就聘请了北大的曾谨言等老师来讲量子力学等三门课、聘请了北师大的老师来讲电动力学。

基科班既有压力也很充实

  每年基础科学班领导小组都要开一次规模较大的教学研讨会。两年多来,他们逐步摸索,逐步调整。基础科学班一开始就定位于同时强化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培养学生既有数学的高度抽象能力,又有现代物理学的形象思维和实验技能。同时,基础科学班强调人文精神的熏陶,“哲学与物理、数学是互相渗透的”,尚老师说,“人文学科与基础科学是相融合的”。尽管基科班许多学生原来的专业十分热门,但到了这个班后,他们的感觉更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他们的压力很大,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过得很充实,这里提供了开放的、灵活式的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地选择,可以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这个学期暑假,学生还进行了专业英语的强化训练。基科班的学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暑假结束返校时,一名学生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北大物理系的学生,在交流他们学习课程后,北大的那名学生说,你们一年学了我们两年的课程。尽管基科班的学生都是数学、物理学科的尖子,尽管在进入这个班级之前就有心理准备,但压力之大还是让他们有点始料不及。“现在我们感觉好多了”,李军政说。

摘引自《北京晚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