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家”不是知识大款

[关闭此文章]


作者:刘武

  姜奇平: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互联网周刊》创办人和主编。他是中国“数字化论坛”主要发起人,北京某报曾评选他为“1999财富风云人物”之一。著有《21世纪网络生存术》、《知本家风暴》、《数字财富》等作品。

  坐在北京复兴路旁的一家茶馆中,姜奇平就像一位平常的茶客。

  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见面,最后那次与他邂逅是在长安街旁一家小书店中。爱逛书店是我们共同的“毛病”。那时,他还不名一文。

  仅仅两三年功夫,姜奇平便声名鹊起,在中国网络文化与信息经济学界鹤立。他瘦长的身材似乎很符合这一形象。这个首倡“知本家”概念的人早已被人传闻身价达数亿。

   “很多人都错误理解了这个概念。”姜说,“这并不是说知识大款,或现在那些身价极高的IT业巨子。”

  姜认为,在工业社会,资本与劳动力是完全分开的两种东西。老板握有资本,可以随意解雇工人,这并不会影响他的资本存量。但是,在信息社会,资本存在于劳动者的大脑中,老板拥有劳动者就是拥有资本,而解雇劳动者就等于放走资金。

  他开玩笑地说:“比如说我有一家公司,资产多少万,但我的员工一下班,我的资产便剩不下多少。在这里,老板并非‘知本家’,我的员工才是‘知本家’。”

  姜在大学虽然学的是中文,但酷好的却是哲学、经济学。当时,同学给他取的外号是“姜格尔”,因为那时他成天捧着黑格尔的著作,大谈“我思故我在”。

  尽管“知本家”的概念最初起于中关村“村民”的玩笑,但到姜奇平首倡时,他却已经从理论上对此加以解释。他学中文的长处在这里也没有过时,他比喻说:“那时,网络就像是水泊梁山,不为传统产业或媒体看重。而网民就像梁山好汉,都是些‘不务正业’的草民。但这些人就是我说的‘知本家’。”

  姜便是因为“不务正业”而触“电”的。90年代中期,他是一家报社的“社论写手”。当时他花1.5万多元买了一台586电脑。不料,没用一个月,这台电脑就“瘫痪”在家,这使姜心疼不已。在那个普遍使用386电脑的时代,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将他的这台电脑“诊治”好。于是,他拿出了研究黑格尔的劲头,买了一大堆电脑书籍开始自己琢磨。

  久病成医,他居然把电脑鼓捣好了。从此,他成了电脑“医师”,到处帮人修理电脑。这也使他成了中关村的常客。

  姜总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小人物。在IT界,他也只是把自己当成“发烧友”,而并非专家。他的父母都是小知识分子,他个人也不过是从大学到报社、杂志社,拿工薪。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热,他总是说:“这是天上掉馅饼,现在倒真搞不清谁真正喜欢网络。”

  他对网络的冷热抱着平常心。平时,他泡在网上最长的时间就是下围棋,这是他的业余爱好。每天,他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在围棋上,而且迄今为止已与日本棋手在网上下了2500多把,水平已达业余三段。

  许多人都把张朝阳、丁磊看成神奇人物,但在姜看来他们仍是普通劳动者。“其实张朝阳穿牛仔、休闲服并非作秀或反传统,那只是他的爱好而已。”他说。

摘引自《中青在线》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