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主持日常行政业务工作的朱诚如副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故宫文博考古方面的人才缺乏。
朱副院长出示了一张“故宫博物院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显示,截止到今年9月26日,故宫现有的从事文博考古方面的专业人员仅有440名,其中还包括大专学历(不包括大专)以下的157人,本科学历以上的不足1/3;35岁以下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青年骨干只有38人。就在这支队伍中,真正是文博考古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更少。全国的情况如何?国家文物局1999年七八月份对全国文博系统70%以上单位的职工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是:本科学历的5488人,占总数的12.3%;硕士研究生学历的336人,占总数的0.8%;博士研究生学历25人,占0.05%,其中还包含非专业技术人员。
大力培养文博考古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业内人士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告诉笔者,从1952年北大正式创办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到目前,全国已有10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考古和博物馆专业,能够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点也有两三个。然而最近两年全国考古学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本科加硕士不足200人,博物馆专业也就100人出头。各学校每个专业一般也都是招10至20人,不少学校都实行隔年招生。从毕业生的就业来看,北大的本科毕业生有2/3会改行。
李伯谦教授分析,造成这种现象除该工作本身条件清苦、回报率低、需要很强的献身精神等人所共知的原因外,不排除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一些有关领导和文物保护部门部分人士的认识有误。在他们看来,文博单位只要能确保不丢东西、不失火、能正常开放就行,高学历专业人才似乎没有多大用处。而实际上,文物的保护、分类、陈列、管理、讲解等这些一般岗位都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文物价值的开发和再发现当然更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
再是从文博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物保护和古代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两翼,而在高校专业目录上没有这两个专业的名字。高校只能将文物保护挂靠在博物馆专业、古代建筑挂靠在考古学专业。
李伯谦教授呼吁,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同时成为文物学术研究单位。
摘引自《北京青年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