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云集着数以千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学府,其中不乏知名的大公司和蜚声中外的科研机构。优厚的待遇、众多的机会、令人神往的前景,使中关村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创业、淘金、发展的理想之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令人羡慕的白领阶层。而激烈的竞争、行业的高风险性,又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那么,这些闯荡中关村的骄子们,究竟过得怎么样?下面让我们听听几位白领的代表人物,就薪金水平、工作内容、稳定性和安全感、个人发展和价值观等问题的现身说法。
怎一个“累”字了得
刘先生,中关村某网站编辑,26岁,未婚,月薪5000元,学历大本。
我是1998年从某新闻学院毕业留在北京工作的。最初在一家机关的杂志社工作,后来又换了几家报纸。1999年离开传统媒体,进入中关村这家网站,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的确,薪水比以前多了一些;工作环境也今非昔比。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现在,从稿件的采编到录入、制作网页等,全是一个人,工作强度恐怕是以前数倍;加班是经常的事,有时一个星期接一个星期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下班后感到的只有一个累字。有了休息日,我哪里也不想去,挂上电话,关掉手机,蒙头大睡;然后整理整理家务,理一理思绪,就又开始新的一周了。形势逼人,有时还得挤出时间充电,学习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说句难为情的话,现在连找女朋友的时间也没有。只好自己安慰自己:“先成事后成家"。
我喜欢所以我奋斗
任小姐,中关村某系统集成公司行销主管,28岁,未婚,月薪6000元,学历大本。
中关村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只要你敢想敢拼,你的梦想就有可能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我以前在四川的一个地方市做公务员,压抑了几年后,带着梦想来到了北京。从最初的广告业务员做起,到现在在这个知名电脑公司做行销主管。通过我的奋斗和出色的业绩,我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梦想靠拢。当然,现在销售工作越来越难做,不仅要讲策略技巧,也要讲人际关系等,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可以想象的。而做成一笔交易,那种成功兴奋的感觉,也是别人难以体会得到的。尽管做了这么多年,感觉还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是我喜欢这个行业,也喜欢中关村,所以我要不断奋斗。我最大的梦想是等积累一定经验和客户网之后,自己开一家公司,自己当老板。
只谈现在不问将来
周先生,中关村某软件公司程序员,35岁,已婚,月薪15000元,学历博士。
一个好的程序员到哪都是抢手人物,但一个好程序员的背后则需要他玩命地工作、有良好的悟性和不倦地学习,有时还要借助于灵感。现在,许多公司都是由一两个好的程序员在支撑,如果你上不去,那么公司的整个业务都会受到影响。最要命的是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你要是跟不上或不是跑在最前面,你就会被淘汰出局。我现在车房俱全,拿着不薄的薪水,一种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让我感觉很好。但我明白,作为一个程序员,他的“寿命”是非常短暂的,有的进入40岁就写不动了。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的下场,要么被公司当作废物利用做一些维护之类的事,要么干脆就被一脚踢出门。程序员没有归属,程序员只有现在,没有将来。
我把公司当跳板
尹女士,中关村某网络公司市场总监,31岁,未婚,月薪10000元,学历大本。
我毕业后就扎根于中关村,到现在已有6个年头,6年时间,我换了十几家单位,有时3个月就换一家。说得委婉点是寻求个人发展,说白了就是在公司里没有找到归属,没有找到认同的价值观。你不能把公司当作你的家,尽管老总们总是想让你把公司当作家。我所在的公司平均每周就要接受十几人面试。尽管薪水足够买各种保险,但公司并没有把养老、住房等考虑进去。可个人的感觉就是不好。总觉得现在飞黄腾达,将来“年老色衰"怎么办?所以,对于公司,是没有什么忠诚可言的;重要的是获得自身发展的资历和条件;或者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一些公司成为我的跳板,自然就不可避免了。但我还是期望有这样的公司:管理更人性化一些;能给人以安全感和稳定感。
得考虑员工的未来
南先生:中关村某通讯公司人力资源部专员,28岁,未婚,月薪6000元,学历硕士。
我是学人力资源专业的,所以,我更愿意从这一视觉来评价我所在的公司和中关村的一些公司。人事管理的政府行为太过沉重;外来的人事思想又来不及消化;一些民营公司随意性太大,致使中关村的一些企业在员工管理上有一些待完善之处:第一,缺少规则,在中关村,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人事合同如同虚设,公司炒个人和个人炒公司如同儿戏。公司多给你一个月的薪水,就可以不讲原因让你走人;员工有可能走了以后才给你打招呼。普遍对协议、合同没有一种尊重的心态。法律意识的欠缺是一个大问题。第二,人事管理的滞后。互联网业瞬息万变,人员的管理面对诸多挑战。我见过太多的公司因为人员管理的不善而使公司处境艰难。第三,一些公司强加给员工精神和身体上的压力太沉重,而没有或根本没考虑用较好的方法去缓解。
在此,我以一个员工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希望中关村的一些高科技公司在用人上,要更人性化一些,要建立长线的用人策略,必须把员工的未来考虑进去,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激励和信任机制。
摘引自《四川新闻网》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