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此文章]


  本报讯(记者周家望):昨天,家住安慧桥附近的读者张先生在一家刊登兼职广告的网站上看到朝阳区一家茶艺馆招聘男侍,他兴冲冲地按地址寻去,却被店主告知,该店从未在任何网站上刊登过类似广告,店里也不需要男服务生。而读者马女士在同一网站上发现,一条招聘推广员的兼职广告有效期居然到2014年,按联系电话联系却被告知查无此人。询问网管时,回答是由于相当多的个人信息是乱填的,根本查不到任何结果。

  据了解,国内大多数“兼职”网站由于技术能力限制无法做到对每条个人信息的真伪一一甄别,由于网站会员的登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个人可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同时注册多个网站,随时能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人有一种乱花迷眼的感觉。其实,制造这些信息垃圾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些喜欢“吹气球”的网站,他们在广告上吹嘘自己的网站拥有十几万个高薪职位可供查询,可实际上这些东拉西扯来的招聘信息往往在网上被保留6个月到1年,绝大多数都已成为无效的信息垃圾。

  面对网上招聘“竞打诳语”的现状,北京的智联招聘网、无忧网、中华英才网等“正规军”也颇多无奈。招聘网首席运营官张泳认为,数字往往会成为一种误导,现在无论是媒体、投资公司,还是应聘者,都认为哪个网站的职位多哪个网站就最好,而忽略了这个职位的真实性。

  张泳同时指出,因为不知道网上应聘者的真实身份,又没有有效的过滤手段,很多网上简历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简历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某些求职者并不是真的想跳槽,而只是想试探自己的身价。此外,网上招聘也面临着和现实招聘同样的问题,即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据报道,已有不少网上求职者被“用人单位”骗取了报名费和培训费。

  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网络上个人信息的不透明和随意性,各种欺诈行为也开始披上信息时代的外衣,又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网上招聘广告一旦引发问题,应聘者将投诉无门。如何有效地保护网上消费者的利益,避免“高科技”的“空手套白狼”,已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引自《北京晚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