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养人”是上策

[关闭此文章]


  最近,国家人事部提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学习发达国家,把人力资本优先投资作为新的投资战略。与此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上海,已把上海人才重新定义为:能为上海服务的人才,并提出“人才柔性流动”的全新模式。

  然而,在与北京市人才有关的文件、报道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样:“本市高层次尖端人才缺乏,目前仅有10名两院院士,全市93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有22名已经退休。”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对这些数字却提出疑问:在北京市居住、工作的两院院士数以百计,为什么北京市只统计了10位?这些院士为什么不算北京市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不是北京养的,他们属于中央在京单位。王通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首都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打破“北京人才”概念,树立全新的“首都人才”观念。

  按照传统的界定方法,北京市64万科技人员队伍中,院士和高级专家所占比例很小,当然显得高层次尖端人才缺乏。然而,中央在京单位聚集了全国各地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并不由北京提供工资待遇,但就在北京生活、工作。光是中科院在京各研究所,院士就达上百人。大学等更是藏龙卧虎之地。“这些人才并不属于北京,但应想办法使其与北京地方人才联为一体。使他们成为首都人才的一部分”。王通讯以江苏经济腾飞为例:“围着上海的小城市里的企业家,一到周末就跑到上海去,不干别的,接专家。”上海的专家、技术人员为江苏人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带回的只是江苏人给他们的劳动报酬,因为“这些上海专家是上海的单位开工资养的”。因此,王通讯说,北京的企业和研究单位更应学会“用人不养人”,进行低成本的人才投资。虽然只是从“北京”变成“首都”,后面,却是人才观念的新旧交替。王通讯认为,不养人而用人,才是用人上策。  

摘引自《信息日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