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各路精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纷纷登台亮相,他们比赛似地给自己标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身价。
与此同时,各地企业高薪聘人的消息不断出现。如今,打出50万元、100万元年薪的招聘广告似乎不算稀奇。某报近期刊发的就有两则,其中一则是:某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求必须是哈佛商学院或剑桥大学留学归国人士,还要有3-5年国外公司工作经历,除此当然还少不了此行业的专业知识。
人才叫价,越来越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工资模式已经被打破,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的新的工资机制正在形成。对于更高级、对市场营销策略更有眼光的人才来说,提出高年薪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有才能,自然身价就高,问题是人才标出的高身价真是"有价有市"吗?究竟有多少企业、什么样的企业会出这样大的价钱"买"下一个人才呢?如果没有企业"接盘",如果急需人才的企业又出不起大价钱,那么,一些人才即使喊出自己的身价,也会被束之高阁。
人们担心,即使有企业不惜重金求人才,他们图的是什么呢?目的真的在于人尽其才,或者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吗?还是"重金之意不在才",在于广告效应?在于转变观念?什么时候人们用平常心看待人才标高价这类事,恐怕就意味着我们的人才聘用机制大体成熟了。
其实,诱人的高薪实在不好拿,甚至根本就拿不了。获取高薪的首要前提是完成一定指标,往往是较难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由于这种"年薪"采用的是每月支取一定的工资,到年末根据完成指标数结算扣除工资以外的年薪部分,一旦完成不了,这种"年薪"也就成了远期的空头支票。那么,这些企业招聘高级人才的初衷就不由让人猜想,打出高薪招聘是为了做广告,制造一时的轰动效应。靠放"烟雾弹"成名的企业能让人才长久地效力于企业吗?
人才有价的观点已被大家所接受,但是,如何确定"价位"的高低?确实让人颇费心思。"价位"低了,无疑使自己"贬值";高了,是否有人喝彩?
有专家认为,一个人心目中的保留薪酬取决于过去个人的人才投资水平,如学费,还有就是个人对自身能力的判断。一般来说,人才资本投资较高和对自身能力评价高者,心目中的保留薪酬就越高。近几年,各类人才的薪酬较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与近些年来的人力资本成本上升有关。
完整的薪酬水平资讯,有助于个人确定自己的"价位"。最近,上海人才价值开始走向价格化,各类人才的明码标价,为人才流动提供了一个市场指导价,这对于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和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薪酬调查,也是人们获得薪酬资讯的一个途径。对个人而言,了解薪酬信息,甚至参与薪酬调查,应当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而言,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市场薪酬对此都有引导作用。一般来说,市场上高薪酬的职业和职位,说明了市场对其重要性的评价。如果人们发现一个职业或职位的薪酬水平很高,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一个在职者可能发现与自己相同的职位的薪酬普遍较高,他就有可能谋求流动。在美国大学的网页上,你会发现对已毕业的校友的薪酬调查,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在校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学校建立具有竞争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计划也有重要的"信号"功能。
近期,一项网上薪酬调查由中华英才网、新浪网、网猎联手推出。据了解,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有一万多人参与。想看看自己究竟有多"重"---这是A先生参与薪酬调查的主要目的。再过半年A先生就进入"而立之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月8000元的收入常使自己有点"飘",但在网上那么一看,自己还真不算什么!
了解行情是B先生的想法。今年37岁的他正处于被猎头追逐的时期,因此多一个渠道了解薪酬信息总不是坏事。
要跳槽我得弄清该进哪个门。这是快人快语的C小姐的心里话。今年27岁的C小姐对目前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极不满意,她打算通过跳槽或重新选择专业来改变现状。她说,如果换工作就进入网络公司做编辑,如果重回校园就学法律专业。这是她从网上调查中得出的结论。
应该说,薪酬调查者都非常希望了解社会各行业的基本薪酬状况,然而,他们对网上调查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疑问。
今天我值多少?这是一道难解的题,但随着时间的流失,一个人对"我值多少"将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作者:东云)
摘引自《市场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