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在受到初等教育的每5300人中才产生一位博士,换算一下,这相当于每投入3580万元才培养出一位博士。
据新华社消息,广州天河区23个村庄今年招聘毕业生52个,但应聘学子超过4000人,其中有80多位硕士,还有一名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计划招聘2个人的林和村,仅报名的硕士就有32个。
南京一家公司以每月千余元的高薪招聘擦鞋匠,在200名应聘者中竟有52位是大学生。
广州一个已经拥有40多名大学生的殡仪馆,计划再招聘30名大学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而应聘者“人潮踏破门槛”。
据了解,这种被人称为“贫穷的奢侈”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和分析。
人才“高消费”其实是一种浪费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说,人才来自教育。犹如一个金字塔,巨大的塔基支撑着塔尖。尖子人才不仅是个人天资和勤奋的产物,而且是国家巨大投入的结果。高级人才改行换辙,在就业上降格以求,其实是一种严重浪费。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尴尬早就消失了,全国各地都在抢人才。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一些单位招人,动不动就强调要博士、硕士、MBA。有的地方提出“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引进研究生不受生源和专业限制”。
无疑,中国今后的发展将需要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的外向型人才,高层次企业家以及专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些人才都应是受过研究生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缺乏针对性的盲目“抢人才”,并没有真正把学识与职位对应起来,却往往造成局部的人才积压,最终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了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
专家认为,目前这种就业层次不明确造成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最可怕的后果是作为现实信息反馈到人才开发方面,把人才买方市场简单化为“人才太多了”,那将再一次破坏中国人才开发的速度与质量。例如,发达国家一般都非常重视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不论是专科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数量,比例均较高。美国的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全美大学学生总数的一半。而中国的专科生尚不足本科生的50%。专科层次人才数量过少,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高消费”背后是“马太效应”
人事部门调查显示,东部沿海人才高消费,其实是中国人才多年来“孔雀东南飞”的恶果。人才荟萃的是少数地区,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为甚。而急需智力资源的西部地区,却很难得到高级人才的青睐。据了解,西部地区中专以上学历者不足东部的十分之一。
尽管政府制定了鼓励人才到西部发展的政策,但人们对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担忧仍是“人才缺乏”。贵州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4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者仅有1.3万人,每万人仅达3.8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这3.8万人里,35岁以下者仅占2.5%。贵州人才队伍局部外流现象十分严重。1995年以来,贵州省调离的专业人才达3413人,其中70%以上是获得高级职称的青年知识分子。1999年8月,一边远少数民族县一所中学一次性外流15名高中骨干教师,使这所学校几乎无法正常开学。
目前,国内高学历人才比例只是发达国家几分之一。中国大学生总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西部许多地方和部门深感各种专业人才的匮乏,不惜代价地培育、招聘人才;而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已经长成的人才却不珍惜,或束之高阁,或弃如敝履,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浪费,不仅使人才的心血付之东流,更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就国内分布而言,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高学历人才相对集中,但广大的小城市、农村及边远山区还十分匮乏甚至是空白。这就造成人才“马太效应”。
人才“高消费”发出调整信号
总的来看,中国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当低,开发之腿相对长,而利用之腿相对却短了许多。人才市场“一多一少”并存:“万金油”型人才并不是很缺,有的甚至出现了过剩,但在高精尖领域人才却严重不足。如何开发人才资源,从而达到数量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促使人才资源投入产出比不断提高,是我们面对的紧迫问题。
据了解,中国有研发能力的人员少、工程师少;每万人拥有的医生、律师等,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以企业管理人才为例,单是90多万户公有企业,若每户用3名MBA和10名有研发能力工程师,全国就需要270万名MBA和900万名工程师。而中国目前每年培养出来的MBA仅仅3000人。中国目前软件专业人员只有15万人,其数量和素质都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高级软件管理经营人才更为稀缺。
人才“高消费”,暴露了中国教育科类结构的不合理性。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说,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的人才结构,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大文科比例明显偏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文科比例达60%以上,而中国仅在33%左右。大理工类绝大部分是面对第一、二产业,而大文科对应于第三产业。在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家产业结构由低向高转变的重要标志。人才市场的动态显示,以品牌、企划、公关等为代表的“软人才”将成为今后企业人才需求的热点。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面对着人才地区、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国家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通过行政命令调配大批人才。因此,教育部门应及时按市场规律,调整培养方向,培养实用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各地区、各行业应尽快改善用人机制,用好现有人才资源。
摘引自《华声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