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怎样争夺中国人才

[关闭此文章]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争先恐后地到中国高校抢夺高材生,已成了高校长鸣不止的警报。据不完全统计,在清华大学的百种资学金中,外企公司设立的占了一半,且数额相当高。北京大学的400多万元奖学金中,外企公司占300万元左右,所有这些外资企业高额奖学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采取"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让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后到自己的企业来。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巧取豪夺的8种手段---

  第一种是移民引才。美国自60年代以来先后多次修改《移民法》,修改后的《移民法》规定,国家每年留出29000个移民名额专门用于引进外国的高级人才;还特别规定,凡是著名学者、高级人才和有某种专长的科技人才,不考虑其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优先入境。

  第二种是趁火打劫。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和日本又捷足先登,挖走了独联体90000名专家,仅高级核专家就被美国挖走了2000余名。

  第三种是重金收买。在美国人眼里,人才就是金钱。一旦发现所需人才,能抢则抢,抢不来就用重金收买。

  第四种是资助扶持。最为典型的仍是美国。美国目前的科研经费投入已经超过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的总和,90年代初每年已达2000多亿美元。

  第五种是科学旅游。80年代以来,日本利用其先进而完善的实验室,已接待了数千名国外科学旅游者。日本著名的理化研究所400多名研究人员中有255名是外国科学旅游者。

  第六种是国外建所。即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或对当地的研究机构进行投资,以吸引人才为自己服务。到目前为止,日本的大公司在海外已设立了数百个研究开展基地,除主要负责人由日方派出外,其余全部聘用外国人。

  第七种是委以重任。许多发达国家对出类拔萃者都能做到委以重任,既解决了管理人才缺乏问题,又激励着外来人奋发工作,可谓一举两得。

  第八种就是聘用。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项目投资、国外办厂的方式大量吸纳当地人才,极力推行"人才本土化"政策,仅以我国为例,截至1995年9月,在"三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已达1200万,其中担任着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就有100万人。

摘引自《扬子晚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