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钱当柴烧??美国风险投资热浪滚滚

[关闭此文章]


散户大户全民皆“疯”

  今年3月一个星期二的下午,天下着蒙蒙细雨,在旧金山的一家小公司里,一位名叫戴夫的年轻人自信地表示,“一旦我们公司的股票获准上市,我会为自己购买一架波音747飞机以示庆祝。”

  这小伙子为何口气这么大,原来6个月前在硅谷呆了一段时间后,他抵不住诱惑组建了一家风险投资“孵化器”公司,赶赶风险投资的浪头。该“孵化器”公司以公司股份换取他人的创意,并将这些创意转化成生产力,形成经营良好的新兴企业。戴夫则期望今年晚些时候,公司可以获准公开上市,估计到时公司的资本市场价值将高达100亿美元,而他的股份一旦兑现成现金,数额也将是惊人的,买一架飞机实在是不足挂齿。

  前一段时期,在美国圣弗朗西斯湾地区这种雄心大志、豪言壮语的小伙子比比皆是。许多投资者不断表示愿意将资金投向形形色色的公司,只要这些公司拥有与美国“新经济”挂钩的闪光思路。但是,今年4月纳斯达克指数狂泻的事实给这批人以当头一棒。投资者变得理性了,他们不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了,而是倾向于投资许多蓝筹股。毛头小伙戴夫也不再唠叨他购买喷气飞机的计划了,但是,他心里可能将一肚子气发泄在股票市场上。怪谁呢,只能怪他自己将股票市场想当然,将风险投资想得太简单了。

  如果真是如此,戴夫可能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想法的投资者。过去几年来,类似的孵化器公司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笼,同时,许多投资者也被这股热浪所吸引,不假思索将资金纷纷扔向这些公司,期望这些公司发展成为新兴高技术公司,最终获准公开上市。事实上,美国最近两年的风险投资资金数额确实巨大,约为全球风险资金的3/4以上,相当于美国前20年风险资金额的总和。

  近年来,在美国有一种趋势,好像人人都能成为风险投资专家。根据一家名为“风险投资经济学”研究机构的统计,仅1999年就有创纪录的560亿美元注入美国风险投资基金。而在1990年,该基金总额仅为30亿美元。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真正投入到新兴公司的资金数额也大幅度上升,仅今年头一季度,就有227亿美元冲入新兴高技术公司,去年同期该数额为62亿美元。上述所有数字都不包括各大型企业、公司内部的风险投资基金所投向公司附属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额,而去年有200多家大型公司曾作过类似的投资活动,这一数字比前年增长了两倍。同时,上述数字还不包括那些富翁们直接投向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该笔风险投资额的数量其实也相当大。可见,美国风险投资热浪如何汹涌澎湃。

  正因为风险投资公司一旦成功上市,收益丰厚,所以,风险投资这一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弄潮儿。新入门的人来自各个领域,有哈佛大学MBA毕业生,有像J.P摩根一样的传统型著名投资银行,有体育明星,甚至还有中央情报局特工。此外,许多公司也纷纷设立特定的风险投资基金,便于其雇员投资有希望的新兴公司,以此作为一种留住员工不跳槽的手段。而像律师事务所、广告公司等其他类型企业也设法转向风险投资行业,它们往往以接受未公开上市的新兴公司的股份方式间接进入风险投资行业,而对这些公司提供服务应收取的费用自然就免了。一些网上经纪商也放宽个人投资者进入投资未公开上市新兴公司基金的限制(以前这类基金只向“超级”大户开放),但这些个人投资者一般要得到美国证券交易监管部门的批准后方能自由进入基金。例如,最近美国一家著名风险投资基金就允许拥有5万美元资产以上的散户可以自由加入,同时最少可用5000美元投资候选的新兴公司。

风险惊人回报多多

  尽管风险投资热的泡沫由于近期美国股市波动的表现曾受到了打击,但是美国风险投资热浪是否仍将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尚在激烈的争论之中。乐天派人士指出,股票在一级市场公开上市往往受股市变动影响,而一旦投资者信心恢复,公开上市的大门将仍通向阳光大道。因此,有人认为,其实一级市场公开上市促进了风险投资业的繁荣,是风险投资业的延续。任何人可以投资于公开上市交易的高技术类股票,以致现在有些投资者的证券资产组合呈现一种以风险投资企业为主的特色。问题在于,近期上市的风险投资企业往往在其创业早期就获准上市,而此时企业可能几乎没有什么利润,更有一些已上市的风险投资类公司其赢利的前景也十分渺茫。可见,风险投资公司对投资者而言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正是这种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显而易见,风险投资业的兴衰与经济繁荣、衰退周期极为吻合。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趋之若鹜,股票价格也飙升不断。一旦经济走弱,风险投资也步其后尘,一路下滑。基于这一理论前提,一贯强劲支持风险投资公司股票的纳斯达克股市出现风吹草动,迅速波及到风险投资行业。由于,前一段时期纳指曾一度重挫,这是否预示着风险投资业也将走入新一轮的萧条期呢?此外,许多其它的因素也暗示近两年多的风险投资蜜月期可能走到了尽头,风险投资的新一轮平淡无奈的时期将来临。

  至今人们对风险投资为什么如此火爆仍困惑不解。最为简单的解释就是近期高技术股的强劲表现。去年,标准普尔500家指数上涨了19.5%,而纳斯达克指数周期竟上涨了85.6%。据“风险投资经济学”的统计,1999年度,风险投资基金的名义回报率惊人,高达150%,尽管将上述回报转化为现金并不十分容易,但毕竟其收益够吸引投资者的。

  此外,任何投资者如果期望每年都有如此高的回报率,那将会大失所望。按照研究机构“风险投资经济学”的说法,由于无法在一级市场公开发行或无法通过私募形式将公司股份向大众投资者发售,去年许多风险投资公司近2/3的收益无法真正实现。尽管如此,去年风险投资公司的实现收益仍高达50%,这是一个不小的数额。因为它远远高于风险投资长期年平均收益率20%的水平,更不要说80年代后期风险投资的低收益了。然而,短期回报率与长期回报率之间的巨大差异令人忧心忡忡。有专家预测,短期收益率不久也将会下降,在20%上下徘徊。而更多的专家充满信心,比如哈佛商学院的保罗?戈姆波尔斯认为,其实问题并不在于“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风险投资公司”,而在于“为什么以前风险投资公司如此之少”。毕竟,与去年美国公司全部投资量高达1.2万亿美元相比,风险投资额所占比例实在微不足道。他认为,风险投资的潜力仍十分巨大,现在的风险投资热可能还是刚刚起步,与传统的投资建厂式的投资方式相比较,风险投资在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大众。

  风险投资魅力四射

  风险投资业真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尚待时日,必须等待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比如养老基金的觉醒,自觉地克服对新型资产类型的风险反感。经过几年时间,这批机构投资者逐渐意识到,完全应该将流动性不强的风险投资资产作为资产组合的一部分,因为与债券、股票等流动性强的资产相比,风险投资资产的回报率明显高出一筹。现在,许多机构投资者开始在其全部资产中划出一部分专门用于风险资产的投资。而目前牛市市场也为这笔投资带来了丰硕的收益。

  现在,许多公司都在蠢蠢欲动,试图涉足风险投资领域。它们或者仅将此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渠道;或者出于达到某种战略目标力图劝说新兴技术公司运用某种新技术;或者通过进入风险投资公司以获得某种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英特尔公司日前宣称该公司在90年代期间曾花20亿美元用于风险投资业务,到今年3月底该投资已增值到100亿美元。大通曼哈顿银行自1999年第四季度起共向100多家Dot.com公司投入了1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但近期美联储宣布商业银行向风险投资领域的投资额必须有50%的准备金,此举可能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投资热度。

  另外,风险投资领域也造就了一大批新的美国富翁,这批人现已成为风险投资业资金的主要供给人,他们把从风险投资中获得高额收益重新投入到该领域。这批人的屁股后面整天跟着一大帮风险投资公司或高技术新兴公司,因为这批新富翁不仅拥有资金,更重要的是还拥有在风险投资行业闯荡的丰富经验和门路。

  而且现今的一批高技术新兴公司的经营人员在效率、能力方面明显超越了他们的前任。许多企业家现在已是第二次创业,他们了解创业的艰辛,但如今成为企业家也变成了一种时尚。许多才华横溢的经理宁可放弃在原有公司已有的地位待遇,投身到高技术新兴公司中去。同时,一大批专门为新兴公司提供服务的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也应运而生。

  即使上述种种有利于风险投资业走好的条件统统能够保持下去,风险投资业自身所包含的巨大风险依然存在,但这也是风险投资业的魅力所在。至今无人能准确地解释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美国风险投资业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正是一种牢固的个人关系及合伙人之间的志同道和对风险投资业的成功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仅这些就能够使风险投资业继续在美国不断扩展吗?

机构入主投资变“味”

  近两年来,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数量之多已相当过去20年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数量的总和,而且其规模、性质也有质的变化。风险投资公司已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最好的公司与普通公司的差距越拉越大。一些企业家甚至认为,风险投资行业最终将被一小撮大公司(最有可能的是投资银行)所主宰。

  此外,现在还有一些大企业由于资金充沛,将其他投资者晾在一边,且很少再从事孵化器的早期工作。相反,它们采用一种更为被动的资产组合战略,即仅仅选择一些它们认为有前途的公司作为大赌注,进行投资组合。而这些机会一般是由“圈子”里的专家所提供的。那些提供机会的专家则期望以后坐收渔翁之利,因为一旦其推荐的公司将来获准公开上市,成为大热门,那么该专家势必成为今后众多风险投资家追捧的对象,其收入也可想而知了。

  从理论上讲,这批专家的出现提高了风险投资行业的效率和进程,这种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屡见不鲜。但是,“资本基金会”的保尔?库恩特兹指出,风险投资业的力量源泉、韧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之上,但是现在这种基础有所动摇,开始以机构化为基础。这将使传统的风险投资失去其原有的本质和味道,比如就某一投资项目原先适用的各种传统做法包括合伙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智囊团式的管理层将消失殆尽。同时,原有的信息来源渠道也可能没有原先那样有效了。

  有两个变化可以生动地说明风险投资机构化现象。去年夏天,曾经孵化出eToy、Cityseach、GoTo.com等公司的比尔?格罗斯是唯一一家经营孵化器公司的新思路实验室,但现在类似的孵化器公司已经有上百家之多,同时每家公司都提供包括办公室、会计、法律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但是,这是否就能有助于高技术公司创立,还是仅仅为了在强劲的股票市场分得一杯羹?可笑的是,正是因为近期股市调整,一些机构化的孵化器公司开始大幅裁员。

  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许多高技术新兴企业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其创意差劲,而是其差劲的管理。而一个孵化器公司通过其规模经济的作用,可以帮助上述企业避免犯下许多低级错误。另外,孵化器还可以加速新兴公司的成长速度,速度对一家新兴公司而言则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已为硅谷的所有人所承认。

  然而,孵化器公司极少只提供服务不收费的。特别是现在,许多孵化器公司改变收费方式,它们名义上免费为新兴公司提供办公用地等服务,实际上却要求新兴公司将这些服务作为其投资于新兴公司的部分股份。这些做法引起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极大不满,有时甚至吓跑了许多拥有优秀创意的风险投资家。

  近期一些创意实验室有意公开上市的消息,也清晰地反映了风险投资产业机构化的趋势。包括软件银行、科学与互联网资本集团(ICG)等已经公开上市的风险投资公司与普通的风险投资公司相比,在创立创意实验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可以雇佣大量的专业人才专门为公司去创意,也可以雇佣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专门管理这些创意实验室公司。这样,即使股市动荡,它们照样能够在股市上融资成功。另外,它们还可以将其股份作为货币一样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明显地,它们已成为风险投资产业内的机构大户。

  许多风险投资公司都把希望寄予有朝一日能够获准上市,但真正能将希望化为现实的公司毕竟为数不多。因为美国对股份公司公开上市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但是成功上市后资产价格、股票价格成倍上升所带来的收益诱使大家都往这座独木桥上走。

  公开上市虽然能带来巨额收益,但是上市之后要求这些风险投资公司更多地公开其公司的财务状况、发展战略等,意味着这些公司也将变为普通的上市公司。官僚式的公司结构、股评家对公司股票的评价、投资者无休止的争吵等,势必影响公司原有的工作模式,风险投资公司最初的发展动力也将逐渐消亡。此外,风险投资公司最大的力量之一即资产的非流动性也将一去不复返。因为上市之前,投资者将资金锁定在风险投资公司内,在公司获得丰收之前,投资者不闻不问,不必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也不必了解公司表现究竟如何。但是,这些情况都将改变。

续写辉煌?热浪渐退?

  现在大量的资金一齐涌向风险投资行业,其原因在于投资者们希望投向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在公司上市后能够为他们赚收大得多的收益。但是,近期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表现,至少使许多投资者的如意算盘暂时落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经济专家杰?里特认为,根据去年的数据,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开始倾向于成长性强、利润薄的风险投资公司。同时,去年公开上市发行的公司中只有25%在上市时是盈利的,而过去15年里这一比例一直在68%左右。近期许多公开上市发行公司的股价一路下滑,这虽然并不表明股市投资者不再青睐于那些风险投资公司的股票,但至少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几个月前,这些投资者还认为风险投资公司股票值得一搏,但现在,他们相信这些公司可能根本不会成功。

  其实,投资者的这一想法与传统的风险投资家的想法有相似之处,因为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收益基本上只能从其投资的20%的风险投资公司获得,在其余80%的公司的投资基本是有去无回,颗粒无收。另一方面,一些利润少而在股市上表现强劲的风险投资公司的股票价格近期也开始走软,这从侧面暗示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信任度开始动摇。

  如果投资者对风险投资业投资力度降低是源于他们认为该行业的风险系数比以前低,而不是源于股市泡沫。那么,投资者从风险投资业中赚得的风险溢价将减少。以前,这一风险溢价带来的收益差不多要比普通公开交易股票的风险收益高500个基点。从另一角度看,风险溢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开上市时股价过高所造成的,这意味着投资者将来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收益也不会很高了。

  根据耶鲁大学戴维?斯温森教授的看法,无论怎样,以平均收益率指标考察风险投资行业往往会误入歧途。过去10年里,最优秀的1/4的风险投资家获得年平均收益率超过其余3/4风险投资家21个百分点。而前1/4投资者与后3/4投资者年平均收益率的差距仅为2.5个百分点。这表明与投资其它资产相比,风险投资业中职业投资家的表现分化现象已十分明显,且这一分化有加大的趋势。

  对风险投资业而言,现在的机会可能比以前大得多,这一行业可能变得更加有效率,也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因此,从长远看,风险投资业的前景依然是充满阳光。

  但就短期来看,风险投资行业则变得难以捉摸,可能还会重演80年代风险投资热中犯下的一些错误。而机构化的出现更是帮了倒忙,在许多方面,它仅仅是过多地注重为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资金,忽视了该行业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帮助风险投资公司减少风险力争成功。

  那些把资金投放在表现优秀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可能还可以高枕无忧,但2000年,对其他热衷于风险投资业的投资者可能是一个歉收年。

摘引自《易得网站》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