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交流会迟早要退出人才市场

[关闭此文章]


作者:徐凌功

  人才交流会从刚起步时请用人单位和个人免费参会,发展到今天的场场火爆,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以1996年1月人事部“全国人才市场第二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标志,人才交流会达到了新的高潮。此次供需见面会之火爆是前所未有的,日参会人数达到3万人次。来自首都和外地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把北京首都体育馆挤得水泄不通。如果不是大会第一天赶上全国进行英语4、6级考试,第二天又下起了大雪,那么大会的人数肯定还会有很大的突破。

  人才交流会为什么会如此火爆?人才交流会未来的出路何在?面对21世纪的人才市场,我们不能不关注这样的问题。

  人才交流会在我国人才市场发展中成为人才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如此之火爆有其特定的原因。

  首先,政府行为推动了人才交流会的发展。在人才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之前,纯市场行为召开人才交流会之难是每一位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的共同感慨。于是只好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去做工作,请人家来参会。然而,即便是如此,参会单位仍是不多,尤其是市场主体--国有企业难以到位。参会单位往往是非国有企业。这使得那些想通过人才市场的选择,重新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了使人才交流会能够主体到位,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参加人才交流会,利用市场机制选拔和配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来看,每次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参展单位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已占整个参展单位的20%左右。年初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中,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可占参会单位的95%左右。

  其次,人才交流会成本低、信息多、成交快,也是大受招聘单位和求职个人欢迎的原因之一。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一般参加交流会的展位费用在1680元至2380元之间。门票近两年一直稳定在10元。就单位而言,参加人才交流会招聘人才比用其它手段招聘人才成本低得多。对参会求职的人才来说,花10元钱的门票就能与几百家甚至上千家用人单位面谈,是一件非常方便快捷也是非常划算的事。

  然而,在人才交流会火爆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才交流会已经风光不再。

  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1995年至1997年一次人才交流会的应聘成功率一般在30%至20%左右,1998年已降至9%左右。不断降低的应聘成功率已使人隐约感到人才交流会风光不再。的确,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人才交流会上,招聘单位和求职人才很难一次洽谈成功,进一步的单独面试才有可能使求职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使应聘成功。

  人才交流会毕竟是人才流动的初级形式。随着网上人才市场、电视、电台、报刊以及高级人才猎头等招聘方式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改善,大型人才交流会逐渐淡出人才市场是迟早的事。

摘引自《》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