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又是一门新课程

[关闭此文章]


  毕业,意味着什么?这一年,学子们为他们的选择而付出,这里是终点更是起点。找工作,是大学生们与社会第一次亲密接触。角色变换、陌生的经历,常常让人有“找不着北”的感觉。的确,求职找工作正是大学生们的一堂新课:

  一条重要的途径:校内供需见面会

  小朱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光顾“国展”的人才市场,自我推销、发放简历、向登广告的招聘单位投自荐信……忙碌了一两个月,工作却并无进展。

  大学生眼睛瞄向人才市场,是就业观念转变的好现象,而盲目投身其中却使得一次次热情无功而返。经调查,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的并不多。广播学院学生处吴老师说:人才市场分两类,一类是由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是由其授权有关大学联合组织,面向毕业生的;一类是由社会机构组织的面向各类从业人员的。毕业生专场相对可靠,但由于要求北京户口、专业不具针对性,成功率并不高。社会上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存在问题较多,不规范、缺少保证,还有些单位只是借助招聘作广告,并无意聘人。就目前情况来看,各校内部进行的供需见面会还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见面会来的单位经过学校把关信誉较可靠。这些单位一般是针对本校专业特色找上门来或被请上门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成功率。见面会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根据各自的条件互相考察、衡量需要。最终达到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目的。

  学校归属的变化:带来更宽的就业选择

  近几年一些学校的归属发生了变化,原先归中央部门的高校改为国家教育部直属。阿明所在学校原为某部直属,今年划归国家教育部。对此阿明忧心忡忡:今后原系统内单位将不再优先考虑阿明所在学校毕业生,而是直接面向所有高校选拔人才,这就减少了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实际情况如何呢?几位高校毕业分配负责人结合本校情况谈了他们的看法,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归属国家教育部,1999年毕业生就面临新情况。该校姜老师介绍:当年分配情况不仅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反而较从前扩大了渠道。当前化工行业不景气,所需人员减少,就业有一定难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化大,毕业生工作踏实、能力较强,在各单位都留下了好印象,归教育部后,系统外的单位慕“名”而来,毕业生在更广的范围内调剂、分配,就业机会增多了,化大去年一次分配率为85%,在全国高校中处于中上游。

  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刘老师介绍,1997年该校行业、地域政策松动后,出行业、跨系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旅游业外就职的学生现已占到2/3以上。虽然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二外的就业率并没有走低,今年还出现了外语人才需求单位增多的有利情况。

  化大姜老师还分析到,当前国企减员增效,减的是缺少知识、技能的富余人员,大学生不在此行列。社会总体是需要人才的。毕业生要打破地域观,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化大学生多来自“三北”地区,近几年自愿到南方就业的学生较从前增多,人才高地对毕业生开始形成吸引力。几位主管分配工作的负责人表示:只要大学生脚踏实地,把握机会,就业无门会变成就业有门。

  树立正确择业观:心里要有杆秤

  找工作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社会不熟悉,对自身特点把握不清都会导致混乱的情绪。谁来帮助困惑中的毕业生?据了解,各高校普遍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不论讲座形式还是课程形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前对就业形势,相关政策有一定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化大学生进校的第一课就是由知名教授来讲学习方法指导,这些指导正是针对对工作实际需要而进行的。三四年级时学校再结合各专业不同特点,帮同学理解政策、分析形势、传授面试技巧、开展心理咨询等等。

  广院毕分办王老师强调,树立正确择业观,最重要的就是适时调整期望值。把找工作的时间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确定一个最高的期望,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努力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适时降低标准,调整期望值,以便实现与个人条件最相符合的目标。他还说,同学们一定要考虑客观情况,调整主观需要,不能死钻牛角尖。

  今年结课前,广院大部分毕业班都进行了就业指导。大到国家经济形势,小到求职中接人待物,如何办理各种手续。会场上提问踊跃,交流、反馈及时,同学们对毕业、就业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毕业指导很有必要,了解全局对自己制定择业目标、主动把握机会都有不小的帮助。

摘引自《北京日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