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上海人才流动

[关闭此文章]


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上海人才流动

  外来人士说浦东: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上海人才流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家改革开放方针的鼓舞下,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内地省份的青年纷纷离开家乡,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董良坤选择了上海。

  近日,董良坤对记者回忆当年闯进上海的过程,感慨地说:“这有点象轮回。”他曾冒着酷暑,半个月中奔波于几个人才市场,谋求一职。如今,他任职于国家级的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为有志参加这座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各路人才服务。

  董良坤,江苏淮阴人。在南京师范大学先后取得政治经济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后,按当时有关政策规定,他只能返回家乡。很快他成了淮阴师范学院的教学骨干,评上讲师职称,还分到二室一厅的居处。以后的日子,他会按步就班地晋升。但是,他不满足那种“一碗水可以看到底的生活”。那是一九九一年,浦东新区处于早期基础性开发时期,他应朋友之邀,参与上海一项题为《一九九一年棗二000年上海外向型人才需求预测》的课题研究。三个月后研究完成,有家公司意欲聘用他,他却又一次不得不返回家乡、返回学校。然而,他的心再也无法安定下来。一年多的苦磨,还走了点“后门”,原来的单位总算同意放人。可惜那家公司等不及已聘用他人。董良坤只得背水一战,一面琢磨珠海、深圳、广州的招聘信息,一面攻读托福。可是他既没有南下也没有出国,一九九三年下半年,他却走进了上海。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两年之后,他跳槽进了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在办公室从事着与人才服务、市场调研、宣传推广及PR密切相关的工作。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为追求个人的发展,经历的辛苦是可以想象的。”董良坤说。

  董良坤也是较早享受“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上海,并于一九九五年取得上海户籍,成了一千三百万市民中的一员。在董良坤的眼里,上海因具有一百多年发展积累的历史底气和文化底蕴,所以发展后劲足,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而且,上海开埠百年来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容易形成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合乎规范的行事模式。由于商业化的程度高,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就不如北京。从另一方面看,这样也少一些人际磨擦。

  他认为,正是由于浦东的开发开放,造成上海对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若干年前,为鼓励外省人士到浦东创业而实施“蓝印户口”。又因浦东的号召力,一般在浦东举办的人才交流活动都会吸引年轻人蜂涌而去。一九九七年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东迁浦东,成为浦东十大要素市场之一。常年的业务中,为浦东的外商投资企业如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浦东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举办人才交流专场尤有影响。去年,进入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交流的共七十万人次;还成功地推荐了三百多名高级人才到几家大型机构担任财务总监、销售总监等职。这些人才中,约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来自外省市。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春秋两季大型人才交流活动,许多在上海高校就读的外地学生、外地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都会积极参加,碰碰运气。

  董良坤认为,近几年来,上海市政府逐步放宽人才引进的政策,目的是使上海的人才结构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更好地与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现在,上海周边城市、南方的广州和深圳的许多大机构,以及新疆、四川等中西部地区都在上海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设摊招聘。上海不仅在构筑人才资源高地,集聚和吸引海内外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也在辐射人才,为全国服务。上海已成全国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而这在十年前浦东尚未开发时是无法想象的。

摘引自新华社《》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