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人才不要光靠“待遇政策”

[关闭此文章]


  不少媒体预测,继“孔雀东南飞”之后,我国人才流动将出现“西进热”。这一预测主要基于两点: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广阔舞台和西部各地陆续出台的“筑巢引凤”优惠政策。

  在国家正式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省市区积极延揽人才。各地纷纷出台诱人的“引凤”条件:盖高档专家公寓,给两院院士副省级干部待遇,发给高工资,实行重奖,等等。

  对此,有识之士提出建议:要想诸贤纷至,关键要有用贤环境,而环境并不只是“待遇政策”。

  这使人想起1993年雅兰公司“相马”深圳的故事。这家当时在内地毫无名气的企业,却跑到当时全国最大的人才磁场深圳去张榜求贤,且满载而归。据了解,不少应聘者在深圳的工作其实很不错,之所以决定离开,是因为自己的专长用不上。一位应聘者说,雅兰的报酬没有深圳高,但雅兰让他有发挥专长的用武之地。

  贤士怕穷,贤士更怕“闲”。真正的人才更看重事业的长足发展,除了好的待遇,更要有好的项目、好的产业、好的社会环境,使其才能得以大展。否则不仅引进者没能受益,时间久了贤士也会变成“闲”士,且不说实现人生价值、理想追求,也许有一天连端着的饭碗也会丢掉。

  这种心理很值得急于引进人才的西部各地思考。西部一些地区的科研力量也很雄厚,但为什么这种潜在优势长期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除了待遇之外,区域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西部地区每年也有不少科研成果,但转化率甚低,但一经引到沿海,便成了“点金术”,发展成了一个大产业。西部要从用人机制和社会心理上尽可能减少此类“和尚出去好念经”的现象,光有优厚的待遇,恐怕也吸引不了太多的人才。

  有识之士认为,西部大开发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人才待遇毫无疑问主要决定于市场供需,地方政府可以就此作出一系列规定。但地方政府更重要的工作其实是营造环境,做到既能使诸贤纷至,又能用尽其才。在按劳取酬的市场经济中,这其实也就是提高了人才的待遇。当然,这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如转机建制、营造社会氛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等。

  去年,陕西省围绕“山川秀美工程”、高效农业等,引进了300个国内高级人才。重庆市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决定设立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担保基金,支持高精尖人才创业。与单纯的待遇承诺相比,这些举措自然更受欢迎。

摘引自《新闻网》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