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人是否须“相面”?

[关闭此文章]

   咋一听“相面”,好像总是和封建迷信结合起来,其实不然。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谓“扬弃”。人的面相与人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研究面相,对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所谓“相人”,应该是有益无害的。

  这里所说的“相面”并不是以貌取人。观人术着眼于人的外观,但又不局限于外观,总是通过外部的运动形态去探索内部的运动形态,从内外的对立统一之中做出关于人的实质与未来的辩证判断。在现代的人才招聘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面试,就是通过应聘人员外在气质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人的相貌,特别是神情意态等生命符号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而有所改变。这是人类掌握自己内在生命与外在表征之间复杂关系过程的一个飞跃。

  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个性,趋向真、善、美,就要通过读书和实践,不断地进行自我雕琢。曾国藩在写给其儿子的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有人说读书可以美容,江泽民同志讲,读书可以充实头脑,提高精神境界,人的内在世界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在面相、气质、举止等方面反映出来。

  一位女作家说:“人类的面孔,是其拥有的道德的一部分。”面孔是人在潜移默化中被改造的。读书、修养、经验、知识、思考、行动——一个人的面孔因其这些方面的累积,逐渐被改变成与往日不同的形貌。换言之,反映这种内在变动的就是所谓的脸色。有人说:“鄙陋的人面孔上天然鄙陋,诚实的人面孔上天然诚实……”“天然”二字说得有点绝对,但反映出来的意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向林肯推荐某人为阁员,林肯谢绝了,并解释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哦?可是,这不太严厉了吗?他不能为自己天生的面孔负责呀!”“不,一个人到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这里所说的脸孔,仿佛是由一个人的经验的密度、知识的密度、思考的密度、品德的密度以及行为的密度综合而成的电子辐射波,辐射到脸孔荧光屏上的总体形象的优劣,在有经验的人看来,几乎一望即知。生活告诉我们,精干一艺或完成某种事业之士,他们的容貌自然具有凡府之士所没有的某种气质与风格。与人接触,必须先看清其相貌,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人先看眼睛。孟子曾说过:“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恶。心正,眼睛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听听这个人的话,又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内心的善恶又怎么能掩藏得了呢?”

  曾国藩主张看人要看人的精神,而人的精神,都集中呈现在他的两只眼睛上;又要看人的骨骼,它又集中在人的一副面孔上。精神和骨骼就如两扇大门,命运就如大门里面的一座高山.而看相看人的精神和骨骼,就等于在打开两扇门.由此就可以看到里面的高山,即测知人的命运了。他认为这一点实为看相的第一要诀。需要补充的是一个人的命运固然与人的性格和精神有关,便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环境,在于自己的努力,通过相面就能预测实在难以苟同。

  相人之前先“相面”,仅仅是考察人才的第一步,必须结合各个方面,历史现实,横向与纵向,等等,否则是很不容易看准的。(刘军、王陆昕)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