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就真的老了吗?
李先生今年正好40岁,是某合资公司的一个文员。虽然他进入外资机构的时间比较早,工作也比较顺手,但是一直没有提升起来。他常常抱怨命运的无情。想当初外商不信任中国人,公司内的中高级职务基本是由外方选派而来。后来开始提拔中方干部,选拔的又都是那些在国外留过学的高学历青年精英。十几年的辛苦,除了比同龄人多拿一些工资,其它什么也没有得到,想跳槽,又担心自己的年龄和精力。他觉得自己好象一下子变老了,为此常常感到烦躁不安。
人们常说,人到中年正是事业辉煌之时。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人们在经历了人世间的一些风雨之后,有了相当的生活阅历,具备了干一番事业的物质条件与个人条件,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阶段。
人们在这一阶段里,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已经在同一职位上工作了10年或10年以上,那么他就一定会碰上诸如公司中的政治生活、工作要求的变更、提升的机会、降职的可能性以及失业等问题。事实上,金字塔型的企业管理结构和同样的职位供求,中年雇员们提升的机会将是渺茫的。
中年之机不可失
技术的飞速进步与新知识的不断涌现,迫使中年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做出某些“改变”。一个刚30岁的人也许会这么说,“在我不得不安顿下来之前,我还可以调换三、四次工作或职业”。但对一个快近40的人所面临的却是作出变动的最后一次机会,也许现在就正是利用这最后一次机会的时候。
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中年时都注定要碰到问题,但是,的确是每一个人都得经历中年时期的转变,所不同的只是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来说,对于应付这种人生改变有较好的准备。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人生转变的问题、虽然听起来似乎会使人感觉到人到中年是“忧郁与令人沮丧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去对待即将出现的危机和就要发生的变化,那么,我们的压力与痛苦就会减轻,我们就会有希望。这方面的应对之策必须由企业和员工共同负责完成。
以级别代替职务
对于中年雇员来说,普遍遇到的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就是“停滞状态的产生”。这种停滞不仅表现在其职位升迁机会的减少,而且也表现在雇员自身能力发展的一种停滞。不少好的公司企业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成功地解决了这种停滞所带来的雇员危机感的膨胀,使他们的雇员又迸发出了以往的工作热情与活力。
在新加坡银行,由于向上提升雇员的机会很少,所以银行鼓励雇员做同职务水平的跨业务部门工作调动,审计员可以调去接受商业训练,从事系统研究与发展的人员可以转去搞国际银行业务发展。过去那种呆板僵化的人事政策逐渐隐没消失。继之而来的是那种能适应目前与今后情况的政策。新加坡银行所采取的另一项策略是同时设立技术职务与管理职务两个上行阶梯。新的“技术主管人”职称在职务等级上与工资待遇方面同管理人员一样,如该银行已经设立的信贷、会计和系统专家等方面的高级技术职称在职务等级和工资待遇方面就和这些部门的高级管理职称相同。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组织通过有意识的调整,使得人员迅速流动起来,尽管这种运动是平行的。但雇员从中获得的是物质利益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员调动中,员工们又获得了一项新的技能,成了行业上的多面手。
企业的应对之策
现在有许多生活计划与职业计划方法可供人们选用,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方法鼓励雇员们勇敢地去正视自己的不稳定性与不安全感,使他们去重新考虑自己的价值准则与生活目标,并据此去制定新的价值准则和生活目标,或者是重新投身到过去所信奉的价值准则与生活目标中去。
训练中年雇员去帮助青年雇员。这样做使双方都会受益,中年雇员在帮助年轻人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保持住旺盛精力,并使自己不至于落后于后代。另一方面,年轻雇员在中年雇员的帮助下开扩了眼界,从中年雇员的工作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启发。中年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是想为这个世界留点不朽的东西,为自己的组织或是为自己的职业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如果让中年雇员去做其下一代的人生导师,他可能会感到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不可磨灭的和令人感到极大宽慰的贡献。
解决或防止中年雇员知识老化。正如一些企业所做的那样,优秀的中年雇员被送进了大学进行深造,重新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定期在他们中间组织岗位研讨会,以及相关的讲座,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对于防止中年雇员知识老化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措施与策略:给雇员安排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它们包括周期性地改变雇员所从事的工作与工作项目的内容;为雇员创造一个有利于相互问交流信息的工作环境;奖赏要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提倡工作参与式的领导管理方式。
中年雇员是企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具备着创造一番辉煌业绩的潜在实力。在工作上沉稳、踏实、一丝不苟,在职业技能与职业经验上又有着相当的时间上的积累,所以中年阶段是一个人才华横溢的黄金年段。虽然在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上述的种种危机,但只要组织的管理人员善加引导,帮他们创造一个继续奋斗的职业氛围,相信对任何一个在危机中徘徊不前的雇员来说都能重新找到生活中节业的目标,焕发出另一个青春。(申明、王陆昕)
----摘自《北京劳动就业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