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以人为本

[关闭此文章]

作者:刘军宁

  《南方周末》关于珠海科技重奖得主的报道是发人深省的。为什么有钱无处奖?为什么奖励成了包袱?如此的重奖有没有改变科技人员边缘化的命运?而归根结蒂还是那个老问题:如何对待科技人员乃至知识分子,他们是“人”还是“ 才”?

  珠海市政府重奖科技人员的动机似乎是无可非议的,无非是表明市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奖励的形式肯定知识分子为发展珠海经济作出的贡献。对科技人员如此的礼遇,与过去把知识分子当臭老九相比,已经是天大的人情了。再说,要科技兴国、发展知识经济当然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然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本吗?不,知识经济只能以人为本。人是本,知识是末;人是体,才是用。无视人,不尊重人,无异舍本求末。在过去,我们不能说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教育。先是注重政治人才,后是注重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注重教育,而且注重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但是“人”却失踪了,因为知识被看成是第一性的,人是第二性的。人被看成了被动的、等待接受灌输的、接受给定知识的“筐子”。教育的目的,首先不是使人成为“人”,而是使人成为“才”。

  在上述的教育思想和重奖背后的人学中,人变成了具备某种才干的工具。这种“才”并非是对“人”自身而言,人作为人应当具有的尊严和价值,应当得到的尊重没有了。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落后表明,当人变成“才”的时候,当才变得比人重要的时候,我们既得不到人,也得不到“才”。越把人当才,被视为“才 ”的人就流失得越多。那些勉强被扣留住的“人才”,人还在,“才”却无从发挥。所以,关键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创造力的自由运用及其成果。

  单纯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是不同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等于尊重人。把人当作“才”的观点把知识和才干摆在人之上,从而导致自主的个人的失踪。单纯尊重人才就不可能把人当人,单纯尊重人才就不可能把人当人才。两者不能两立。只要尊重人,尊重知识和才干便包含在其中了。

  与建立在人才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自主的、独立的个人基础之上的。科技人员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奖励,不应通过政治机制获得奖励,如果科技人员已经在市场中得到了“回报”,那么政府对他们的奖励是多余的;如果科技人员的成果得不到市场的承认,那么政府对他们的奖励是错误的。来自政府的重奖必然扭曲市场机制,从而妨碍市场机制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中的根本地位。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机制,市场自身有其特有且公平的奖励机制。

  所有的国家在跨入21世纪都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通过进一步解放人,还是进一步束缚人来获得财富与经济发展?是更多的自由,还是更少的自由才能富民强国?常识告诉我们,人类的创造力是泯灭不了的,最能解放人类创造力的制度肯定是最合乎人性的制度,因而也是道德的制度。

  财富的增值在于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发挥。创造力的自由发挥以人的各种基本自由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为前提,以人作为人本身享有尊严和价值为前提。而要满足这两方面的前提,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历史的各个经济发展阶段,包括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聪明程度的差异,而是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所以,发展经济的关键不在于政府如何重视经济发展自身,而是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实现经济发展。如果制度对头,发展经济事半功倍;如果制度不对头,事倍而功半。重奖与否,作为一种政策,与制度无关。

  若要实现持久的繁荣昌盛,必须找到一种能充分发挥亿万人聪明才智的制度结构,以打破对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限制,彻底淘汰“外部压制、内部消耗”人的创造力的旧体制、旧观念。个人越自由,奉献给人类的知识就越多,文明获得的养分就越多。自由市场造就繁荣,创造繁荣的关键是制度,不是政策。没有自由,文明就不可能昌盛,文明并不是市场的产物,也不是经济成功的产物,文明是人类能够使用知识来追求其目的的产物。文明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人的创造力的自由运用的产物。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无非是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公民若是没有从事经济活动和支配自己财产的广泛自由,也就没有创造财富的自由,因而也就创造不出大量的财富。科技人员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个人,还是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得力工具,即所谓“人才”?悖论之处在于:越是把科技人员当人才,越是不利于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的发挥。越是把科技人员当作自由的、自主的个人加以尊重,科技人员就越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句话,科技人员,像所有人一样,是“人” ,不是“才”。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