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十大误区

[关闭此文章]


赵炳贤(中证金融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误区一、企业要越做越大

  办企业为什么?为了给人看!为了权力欲!为了成就感!如果为这些,当然越大越好!事实上,任何办企业的人都是为了赚钱,企业不赚钱不好给人看,也无法实现对权力的渴望,更不会产生成就感,恐怕更多的是挫折感。因此企业该小则小,宜大则大。企业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资本运营效率或资本盈利能力,是你的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的竞争优势或杰出性。企业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其杰出性而非规模性,杰出性是根本,规模性应该也只能建立在杰出性基础上。什么样的规模有利于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杰出,什么样的规模就是最经济的规模。

  许多国有企业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公平竞争形成的,而是靠上级根据各方面需要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许多国有企业连现有规模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如果企业在现有规模下的经营管理还未做好,怎么能把更多更困难的工作再交给他。民营企业从市场中诞生,在竞争中成长,当然也有相当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历史最长的民营企业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除非有“比尔·盖茨”的天赋,否则不管“外表”如何漂亮,也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也还是不具备大规模连续性收购兼并别的企业的实力。今天还在宣传自己又收购了多少企业的企业家,三年后可能会感到消化不良、步履艰难,这恐怕还是好的,那些不幸的可能等不到三年了。

  误区二、发展是越快越好

  我们这民族,在文化和政治意识深处,除了喜欢“大”,还特别钟情“快”。办企业也不例外,可结果呢?往往是“快”的“长”不了。为什么?企业是由有生命的人组成的有生命的组织,有其成长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拔苗助长,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到头来还得回头补课。如果弄得千疮百孔,一旦深层次问题在某种偶发性导火索的引诱下爆发出来,想补课也没资格了。企业经营好比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不是看谁现在跑得快,而是看谁能在关键时刻跑到别人的前面。

  建国快五十年了,我们逐步认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过几年的时间,可以说,我们中国的企业总体上也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经过市场经济惊涛骇浪的洗礼。象过去搞“超英赶美”一样,硬要来个“大跃进”,搞出若干个大企业集团,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并不难,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就可以了。甚至可以一夜之间把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国有企业都合并起来,要论个大,真不一定比世界500大的最末一位小多少,但问题是这样拼凑出来的企业集团又有何竞争能力。能管好这样的“大企业”的职业企业家又哪里?发展大企业快不得,一定要尊重企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承认中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初级阶段这一现实,让企业在竞争中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误区三、集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往往是折衷的结果,因为决策的依据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决策的方法是逻辑推理,否则大多数人不可能认可,也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决策,这种决策模式适合于非竞争性决策。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领先一步的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企业家的直觉,不可能完全靠过去的事实和逻辑推理来完成。如果光靠事实和逻辑推理,你推出来的东西别人也同样能推出来,也就没有人能真正形成领先一步的竞争优势,所以,对于属于典型的竞争性组织的企业,职业企业家的个人决策不但可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及时反应,更重要的是可以依靠职业企业家的经验和直觉做出超越逻辑和预见和决定。

  误区四、多种经营可以降低风险

  干什么风险最小?干最懂的事情,不懂的事情干得越多,出现问题的机会也越大,风险自然也越大。人们经常用“鸡蛋不能放在一个蓝子里”来比喻多种经营的好处,但一个人只有一双手,精力有限,如果竭尽全力后,连一个蓝子里的鸡蛋都拿不住的话,那么把鸡蛋分到十个蓝子里就拿得住吗?恐怕风险更大。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会干得好,每个人(包括领导),每个组织(包括政府),每个企业(包括好企业),只有干自己所擅长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也才能最有效地控制风险。

  误区五、什么赚钱干什么

  别人能赚钱的项目,如果不是你的专长,你不但不能赚钱还会赔钱。在市场发育的早期,大家都是白手起家,谁先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并且领先一步去干了,自然就能赚到钱。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在许多领域,都已经形成了一批积累相当实力的企业,如果还是本着什么赚钱干什么的思路操作,成功的机会会越来越小,风险会越来越大,因为你看着能赚钱的,如果不是你所擅长的,一旦有企业可以利用其现在优势在这个领域参与竞争,那么他的成本就会更低,很快就可以把在这方面没有资源可以借鉴的企业挤垮。做企业像做人一样,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千万不要过分“多情”,很可能抓到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

  误区六、自己的事自己干

  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原因,我们的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喜欢自己操作本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领导者是政府的官员,官员必然从权力角度考虑一些问题,自己企业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有利于权力扩大的选择。但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什么都想干的话,很难竞争过那些专门干自己最擅长的个人和企业,分工和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自己擅长的事自己干,自己不擅长的事交给擅长的企业去干,成本会更低,风险也会更小,资本运营效率自然会高得多。

  误区七、成功会带来成功

  成功可能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迅速扩大规模;急于跨入新领域;组织机构迅速膨胀;忽视改进自己的漏洞等等。在各方面的一片赞扬声中,会产生一种自满,甚至是过分自信的气氛,如果不能“吾日三省吾身”,时刻保持警觉性,成功会诱使你失败,很可能是惨重的失败。

  误区八、有了好产品就有了一切

  在国内,抓住市场空隙,推出一个好产品,一年两年赚点钱并不难,难的是五年、十年、二十年……还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创造更多的满足顾客需要的好产品的基础上,构筑特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机制与竞争战略,确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有了核心能力,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好产品。

  误区九、企业上市后就可以松口气了

  有经济学家指出:“国有企业过去吃财政,然后吃银行,现在是吃股民”。企业为投资者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财政、银行、股民倒成了国有企业“吃”的对象。看来,我们的国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许多国企没有搞好,不仅仅是企业家能力问题,关键是企业是国家的,没有人象关心自己袋里的钱一样关心我们的国有企业,自然也就没有人有足够动力彻底搞好国有企业。不论是国企发展的动力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要彻底解决需要假以时日,现在特别需要的是中国企业家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珍惜股东对您的信赖,用好股东交给您的每一分钱。请记住:“发股票拿来的钱,不是“利润”,是股东的血汗钱,是拿来请您给赚钱的,用好这么一大笔钱实属不易,不加把劲,两三年以后就见分晓”。

  误区十、要从产品经营上升到资本运营

  许多人认为资本运或比产品经营“高级”,所以要学习,而且还要立即操作起来。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的买卖或称资本运营比产品的买卖要复杂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运营是比产品经营“高级”。但任何所谓“高级”都是建立在“初级”的基础上,真正直接创造财富的是千千万万个生产各种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进行产品经营的企业,“高级”的资本运营是以“初级”的产品经营为基础的。产品经营是企业家的专长,企业家需要懂得资本运营,但资本运营的操作还是让这方面的专家投资银行家来原忙吧!千万别被所谓的“高级”所诱惑,企业家的产品经营专长才是最需要上升的,也是我们企业家应该经常学习、研究、操作的最“高级”的工作。

摘自《中国企业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