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理想企业? ——兼论改善企业治理机制

[关闭此文章]


  改善企业治理机制比讨论多权归层更具有实际竟义

  很多人认为,产权私有化才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赋予企业竞争力的唯一出路。这种在80年代末形成的时尚经济观点在90末却受到超产权论的挑战与冲击,而这种挑战与冲击却又恰恰来自世界上实践私有化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经过大量实证调查检验后,英国经济学家开始认为超产权论比私有化产权论更有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与实证解释的说服力。超产权论认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企业能否为自身构造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治理机制。这种机制创新改善的基本动力来自市场竞争,而非变动产权。因为产权变动只是治理机制改善所采用的一种手段。

  产权论阐明了收益激励机制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而超产权论却进一步阐明了激励机制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驱动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因为产权变动没有给企业创造“生”与“死”的择别,它只改变了企业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改变并不保证企业绩效一定会提高。由而可见,产权变化并不是企业治理机制改善,效益提高的必然保证条件。相反,企业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改善机制,提高效益,原因是竞争将会创造两种结局:“生存发展”与“淘汰死亡”。企业如不改善治理机制,它将面临竞争淘汰。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创造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治理机制。所以面对市场竞争,讨论如果改善治理机制经讨论产权归属更具有实际意义。

  企业治理机制在本文是一个广义地概念,它既含了狭义的有关公司董理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同时也概括了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控有关地其它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公司经营的“管控软件”。

  不同治理机制对企业的业绩的影响。

  1、产权与经营权不分离的企业   

  在自然人企业中,产权与经营权是不分离的。自然人企业的典型代表是个体及家庭式私有企业,它由个体或家庭控制,产权与经营权合而为一,企业产权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不一珲规范,企业很有可能有违法乱纪的活动,最社会控制的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由于企业经理既是企业的所有都,又在控制企业方面拥有完整的经营权、企业使用权、利润剩余收益权,而且企业经营失败的损失将由经理全部承担。因而所有都不但会尽全力去保证企业经营成功,同时也会对企业爱惜如命。这种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最完善的,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

  但是个体及家庭式私有企业在资金供给方面总受约束,原因是:

  (1)风险承受能力低。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由于不能兑现还债而破产,企业所有都将失去一切。此时,个体或家庭式企业的所有者将会承担所有的贷款风险;

  (2)企业透明度不高,企业廉诚无法保证。对于可信度无法估计的企业,银行对之提供的贷款一般比较保守,规模不会大。而个体家庭私有企资金供给基本由贷款而来,所以,其贷款利息比其它企业高。另外,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新企业进入比较容易,竞争的结果是每个企业利润率趋向于零。由而可见,个体小企业要想通过自身利润积累发展成为具有规模的企业很难,成功概率低。

  个体或家族式企业雇佣职员的一个最重要标准是:忠诚、可靠、绝对服从。这种企业的经理一般由个体或家族人来担任,缺乏专业化经营的知识。因而,企业的决策层不可能由那些思想开阔、勇于进取、精通业务、能力高强的人来担任。但是它的决策效率一般都是比较高的。

  从社会利益考虑考虑,个体或家族式企业应当受到限制,不要发展过大。一旦有能力,它甚至会对一个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2、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

  公共的私有企业的产权为私人所有,企业的重大决策要通过股东大会,产权人的行为很规范,完全是商业化的。西方行政式企业的产权人的行为是非商业化的,它的目标是就业最大化,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国有企业通常还要承担很多政治责任,如:计划生育、安居工程等,所以我们称之为国有半商业化企业。

  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其激励机制不可能是完善的。中国承包制企业的激励不可能是动态的,短期的承包合同会导致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西方国有行政式企业的经理由政府任命,经理工资按行政人员标准支付,对经理的激励无疑是静态的,中国改革的国有半商业化企业与之很相似。中国国有企业有一种“59岁现象”,即国有企业经理在退休的时候就会出现贪污腐化的问题,这是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静态化的一种反应。而西方的公共私有企业与公共国有商业化企业却相反,它的激励是动态的。

  公共私有企业的竞争压力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国有商业化企业的竞争压力来自于外部竞争压力的创造。资本市场上的压力对公共私有企业相对很高,原因是如果一个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或别的企业对之有更高的预期,该企业就会面临在股票市场上被别的企业通过控股而被兼并的危险。国有商业化企业的资本市场压力相对要小很多,政府不大可能因资本市场变化而随意撤换企业经理,但政府可以根据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信号来决定经理是否能继任。西方行政式企业没有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股票价格变化对经理的努力程度没有影响。中国国有企业的资本市场压力虽然存在,但不高,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竞争压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一般人都倾向于去信誉好的股份制大公司就职,而不是个体或家族式的公司,因而公共私有企业很有人才优势。有一点很重要,西方国有商业化企业的人事不象行政式国有企业那样通过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如果政府能按照市场价格来付经理人员的报酬,国有商业化企业仍旧具有人才优势。

  四种企业在廉诚与透明方面都是很高的。公共私有企业受董事会与非执行董事监督,重大决策有时还要通过股东大会,经理很难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由于这些原因,公共私有企业一般都能得到大规模的低息贷款。西方行政式企业不能从银行得到贷款,原因是公共法不允许,即使拿到贷款也将算入公共债务,资金供给量受到限制;而中国国有企业不仅可以从银行贷款,而且也可以从政府得到拨款,这就是财务软约束或投资过量的原因,这是西方行政式企业与中国国有企业最根本的区别。

  以上分析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从企业的治理机制考虑,最理想的企业应具有这些特征:

  (1)产权人的行为规范化、商业化。产权人追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

  (2)经理激励机制不仅完善,而且动态化。所谓动态化即经理报酬不仅与其现期行为有关,而且与其长期行为有关;

  (3)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竞争压力高。高竞争压力有利于迫使企业去提高效率,改善经营;

  (4)人才机制完善,人才优势高;

  (5)财务风险硬约束,企业亏损得不到补贴;

  (6)企业目标单一,即追求利润最大。如果一个企业经营目标过多,其经营绩效将会降低;

  (7)企业高透明度与企业的廉诚。即企业没有不利于社会利益的经营活动,完全在社会的监督下经营;

  (8)资金供给充足,成本低。一般而言,透明度高的企业信誉好,风险小,银行愿意以低息把资金贷给透明度高的企业;

  (9)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

  (10)决策效率高;

  (11)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而以法规管理间接约束其行为。

  在现实中,最理想的企业不存丰,它既不是私有,也不是公共或国有,它是超产权论下的虚拟企业。这个虚似企业给我们改造企业治理机制树立了一个目标,那个企业越接近这个理想企业,那个企业就能发展生存;那个企业越背离,那个企业就越容易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摘自:《企业管理》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