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自人才标准的变化

[关闭此文章]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大名远播,因此在采访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时,我问他们的董事长,日本今后还有没有可能再产生像盛田昭夫这样的企业英雄。老实讲,提这样的问题更多是为了使“宾主双方洽谈甚欢”。但董事长回答得很认真,他说,可能性不大了,因为人才的评价标准会发生变化,你甚至无法推想50年后人们会怎样评价盖茨;而人才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会产生更多的机会。

  我以为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最近恰好在读一点历史,可以互为印证。

  金庸借韦小宝的口把“尧舜禹汤”读作“鸟生鱼汤”,调侃儒家评价标准。实际上这个标准也没什么不好,就是门槛太高,让人觉得达不到,也没有希望达到。东汉政府意识到不可能人人都做伊尹周公,就设立了“举孝廉”的选拔制度,把“孝”作为人才的起点。尽管也出过这样的怪事:某“孝廉”,继母三番五次欲加害于他,继母死了,却哭个死去活来,后世评论此人虚伪得过了头。但无论如何,人才评价标准的改变,使更多人看到了希望。曹操唯才是举,德行不论,使人才评价标准有了革命性突破,他也得到了大半个江山的回报。但曹操的儿子又回到“王以孝治天下”的路子上去了。隋唐开始科举考试人才评价标准又一次大变,纯以学问论,道德评价则退为一种预设:孟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既然能读得起书的人家仓廪多半是“实”的,那么不妨姑且假定这些人都已经“知礼节”。科举考试曾经是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而近现代对它的批判,则主要是针对明、清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在中国已开始萌芽,而科举制度无疑是掐死这种萌芽的帮凶,至于造成思想僵化一类的攻击,其实并未打中要害。这就扯远了。

  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没有永远固定不变的人才评价标准;而人才评价标准每一次重大改变,都会带来更多的机会。诚如那位董事长先生所言。

  那么今天的人才评价标准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又带来哪些机会?顺着历史的思路,其实首先仍是在道德评价上的解放。走出“红专”年代,人才道德观曾经主要集中在对单位的忠诚上,那些频繁跳槽的人,直至今天,仍被认为不值得信赖。但随着职业经理层的出现,跳槽现象逐渐得到承认,人才道德观也从忠诚转向职业道德的层面。人可以走,但不要拆原单位的台。日本的企业文化一向讲究“从一而终”,但今天是“美标”占上风的年代,一个美国人一生平均要跳八次槽,艾科卡不跳槽就出不了大名。因此就可以理解那位日本董事长的回答,为什么不太可能再出几个盛田昭夫,因为现在是职业经理人的天下,若盛田昭夫活在今天,他选择更容易成功的道路,多半要做职业经理人,不太可能拒绝跳槽的诱惑,那么他也就不是盛田昭夫了。职业经理层的出现,比那种从一而终的模式,无疑机会更多。

  国内的人才招聘,已经渐渐发展到为企业寻找总经理的层次,而没有一个职业经理层,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很明显,你面临着更多的机会,首先应该感谢人才评价标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首先来自道德评价上的突破。

转摘自《青年报》


[关闭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