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需要通才

[关闭此文章]


今年,教育部关于新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终于出台。

  与原目录相比,新的专业目录增加了管理学门类,达到11个门类,下设71个二级目录,专业从504种减少到249种。

  “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教育部这一思想指导下,此次专业目录调整,大力拓宽了专业口径。除少数极小一部分专业不适宜在本科阶段培养外,绝大多数是几个过细的相关专业并成一个专业。

  大学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在低年级增加基础课教学学时,在高年级注重专业课的培训,为现代化建设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新专业目录公布的同时,教育部高教司公布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编辑出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14个专业需由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提出由于专业设置和招生的盲目性,致使这些专业供过于求,就业发生困难,在今明两年,原则上不再新设这些布点已多、社会吸纳力有限的专业。

  有人将高校称为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突出表现为人浮于事。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中国高校的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比为1比10.35,亚太地区这一数字为1比15。而美国是1比17,韩国为1比22,而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更低。

  此次专业目录的调整首先冲击高校的院系设置,进而将直逼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原本存在的教师过多、授课时间不足的矛盾将更突出。中国高最终将实现依法独立办学,学校要有自已的特色,对教师的要求也将相应提高。

  对于学生而言,一个能全面反映他们所学知识范围的专业名称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专业目录的修订更多地意味着知识面与就业范围的拓展,有学生谈到为了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各个行业应尽快建立岗前培训制度,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具有相当素质和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

转摘自《博思人才文摘》


[关闭此文章]